时间: 2025-05-03 07:56: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7:56:59
孜孜不倦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孜孜”和“不倦”两个词组成。“孜孜”表示勤奋不懈的样子,“不倦”表示不感到疲倦。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形容人非常勤奋,不懈怠。
“孜孜”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原意为勤勉的样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孜孜不倦”这个成语逐渐形成,用来形容人的勤奋和不懈努力。
在*文化中,勤奋被视为一种美德,孜孜不倦这个成语体现了这种价值观。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常用来鼓励人们在工作和学中保持持续的努力。
孜孜不倦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联想到坚持和毅力。它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放弃,持续努力。
在我的学*经历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师,他对教学孜孜不倦,不仅在课堂上认真讲解,课后还经常加班辅导学生,这种精神深深影响了我。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孜孜不倦的星光,照亮夜行的旅人。”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人在灯下勤奋工作的画面;听觉上,可以联想到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tireless”或“diligent”,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传达了持续努力和不疲倦的含义。
孜孜不倦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精神和态度,激励我在学和生活中保持勤奋和坚持。
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
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百姓流离失所,禹奉命带人打猎把兽肉分给百姓吃,又带领大家疏通沟渠江河,把大水引入海中。还教导人们播种庄稼,让人们按需要交换物资,使天下太平。禹对舜帝说:“予思日孜孜。”
他长年累月~地工作。
1.
【孜】
(形声。从攴(pū),子声。攴,击打。不断敲击自己,才能努力不懈,故从攴。本义:双音词“孜孜”,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同本义。常叠用。亦作孳孳。
【引证】
《说文》-孜,汲汲也。 、 《周书》-孜孜无怠。 、 《皋·陶谟》-子思日孜孜。 、 《汉书·成帝纪》-群公孜孜。 、 何晏《景福殿赋》-圣上犹孜孜靡忒。 、 清·刘开《问说》-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组词】
孜孜不已、 孜孜汲汲
2.
【孜】
(形声。从攴(pū),子声。攴,击打。不断敲击自己,才能努力不懈,故从攴。本义:双音词“孜孜”,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同本义。常叠用。亦作孳孳。
【引证】
《说文》-孜,汲汲也。 、 《周书》-孜孜无怠。 、 《皋·陶谟》-子思日孜孜。 、 《汉书·成帝纪》-群公孜孜。 、 何晏《景福殿赋》-圣上犹孜孜靡忒。 、 清·刘开《问说》-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组词】
孜孜不已、 孜孜汲汲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倦】
(形声。从人,卷声。本义:疲倦,劳累)。
同本义。
【引证】
《汉书·司马相如传》集注-倦,疲也。 、 潘岳《西征赋》-倦狭路之迫隘。 、 《礼记·表记》-不继之以倦。 、 《论语》-居之无倦。 、 《汉书·严助传》-士卒罢倦。 、 《战国策·齐策四》-文倦于事。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劳苦倦极。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鸟倦飞而知还。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相公倦。
【组词】
困倦、 倦程、 倦飞、 倦怯、 倦惫、 倦闷、 倦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