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49: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49:39
词汇“山身”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其可能的含义和用法出发。
“山身”字面意思可能是指山的身体或山的主体部分。在某些方言或特定语境中,它可能指的是山的整体形态或结构。
由于“山身”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山的雄伟或稳固,如“山身巍峨”。
“山身”可能是由“山”和“身”两个字组合而成,但在现代汉语中并没有明确的词源记录。
在**文化中,山常常被赋予崇高、稳固和长寿的象征意义。因此,“山身”可能在某些文化表达中承载着这些象征意义。
“山身”可能让人联想到山的稳固和不可动摇,给人以安全感和敬畏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山身”这个词汇,但它可能在描述自然景观时作为一个形象的表达。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山身”来描绘山的壮丽:
山身巍峨立天地,
云雾缭绕似仙境。
结合图片,可以看到山的轮廓和形态,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结合自然声音,如风声、鸟鸣,可以增强对山的感受。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山身”的词汇,但山的形态和象征意义在不同文化中都有所体现。
“山身”作为一个不太常用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丰富地描述自然景观,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1.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2.
【身】
(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身,躬也。象人之形。 、 《论语·乡党》-必有寝礼,长一身有半。 、 王述之《经义述闻》-人自项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 、 《诗·秦风·黄鸟》-人百其身。 、 《礼记·哀公问》-身也者,亲之枝也。 、 《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 《孟子·告子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楚辞·九歌·国殇》-身首离兮心不惩。 、 明·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组词】
身边钱、 身品、 身伴、 身边人、 身首分离、 身殃、 身牖、 身无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