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0:55: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0:55:27
“惊天地,泣鬼神”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某种行为或非常伟大、感人至深,以至于天地为之震动,鬼神为之哭泣。这个成语强调了的震撼力和情感的强烈程度。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中对夸张和比喻的运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意义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与英雄主义、牺牲精神和深刻情感联系在一起。它反映了人们对伟大和感人的崇敬和赞美。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庄严和崇高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壮举。它激发了人们对伟大和牺牲的敬意。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听到一位老师讲述一位烈士的故事,他的行为被形容为“惊天地,泣鬼神”,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牺牲和奉献的意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惊天地兮泣鬼神,英雄壮举永流传。 牺牲精神照千古,感天动地泪满襟。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英雄壮举的画作,画面中天地为之变色,鬼神为之哭泣。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首悲壮的交响乐,以增强这种震撼和感人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arth-shattering”或“tear-jerking”,虽然不完全对应,但都传达了类似的震撼和感人效果。
“惊天地,泣鬼神”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不仅形容了*的震撼力,也体现了人们对伟大和牺牲的敬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深度和情感的强度。
1.
【惊】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驚,马骇也。 、 《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惊。
【组词】
惊嘶、 惊尘、 惊镳
2.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3.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
4.
【泣】
(形声。从水,立声。本义:无声或低声地哭)。
同本义。
【引证】
《战国策·赵策》-持其踵为之泣。 、 唐·杜甫《石壕吏》诗-如闻泣幽咽。 、 宋·王谠《唐语林·雅量》-连拜且泣。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太监泣别。
【组词】
泣励、 泣詈、 泣血捶膺、 泣血、 泣别
5.
【鬼】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人”字,上面象一个可怕的脑袋(非“田”字),是人们想象中的似人非人的怪物。“鬼”是汉字部首之一,从“鬼”的字大多与迷信、鬼神有关。本义: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有“灵魂”,称之为“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鬼,人所归为鬼。 、 《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 、 《易·睽》-载鬼一车。 、 《诗·小雅·何人斯》-为鬼为蜮。 、 《淮南子·本经》-苍颉作书鬼夜哭。 、 《楚辞·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 林觉民《与妻书》-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组词】
鬼伯、 鬼雄、 鬼物、 鬼教
6.
【神】
(会意。从示申。“申”是天空中闪电形,古人以为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故称之为神。本义:神灵)。
传说中的天神,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
【引证】
《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 《周礼·大司乐》。注:“谓五帝及日月星辰也。”-以祀天神。 、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阳之精气曰神。 、 《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组词】
神司、 神会、 神祗、 神浒、 神馆、 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