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8:04: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8:04:42
“感心动耳”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音乐或声音非常动听,能够深深触动人的心灵和听觉。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音乐、歌声或某种声音的美妙,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文学作品中,“感心动耳”常用于描述诗歌、歌曲或乐曲的动人之处,强调其艺术感染力。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任何令人印象深刻的声音或表演。在专业音乐领域,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评价音乐作品或表演者的技艺。
同义词:
反义词:
“感心动耳”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中对音乐和声音美感的传统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音乐领域,也可以用来形容任何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事物。
在传统文化中,音乐被视为一种能够沟通天地、调和阴阳的艺术形式。因此,“感心动耳”这个成语也反映了人对音乐美感的重视和对艺术感染力的追求。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愉悦和感动。它让我联想到那些能够深深触动人心的音乐作品,如古典音乐中的某些旋律,或是某些歌手的深情演唱。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多次使用“感心动耳”来形容那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音乐会或演唱会。例如,我曾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位朋友的钢琴演奏,她的演奏不仅技巧高超,而且情感丰富,确实让人感到心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月光下的琴声,感心动耳,
如泉水潺潺,如风过林梢。
每一音符,都是夜的诗篇,
在心海中,荡起层层涟漪。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幅画面:一位音乐家在月光下弹奏钢琴,琴声悠扬,周围是静谧的自然景色,如湖泊、树林。这样的场景会让人感到宁静而美好,与“感心动耳”的意境相契合。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eart-touching”或“soul-stirring”,这些词汇也用来形容那些能够深深触动人心的音乐或声音。不同文化中对音乐美感的追求是相似的,尽管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感心动耳”这个成语不仅是对音乐美感的赞美,也是对艺术感染力的肯定。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对音乐和声音的感受,同时也丰富了我的词汇量。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更加欣赏音乐的艺术魅力,并学会了如何在不同语境中灵活运用这个成语。
1.
【感】
假借为“撼”。摇动。
【引证】
枚乘《七发》-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
【组词】
感突、 无感、 感帨、 感移、 感动
假借为“憾”。怨恨。
【引证】
《左传·昭公十一年》。注:“楚常恨其不服顺。”-王贪而无信,唯蔡于感。 、 《汉书·张安世传》-何感而上书归卫将军富平侯印?
【组词】
释感、 怀感、 感恨、 感恚
2.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3.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
4.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耳,主听也。 、 《白虎通·情性》-耳者,肾之候。 、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 《鬼谷子·权篇》-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 《易·说卦》-坎为耳。 、 明·刘基《苦斋记》-忠言逆耳利于行。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组词】
耳目官、 耳斡儿、 耳朵垂子、 耳根厢、 耳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