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58: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58:47
投谒: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但在古代汉语中,它指的是递送名帖以求见某人,即通过递交自己的名帖(类似于现代的名片)来请求与某人见面或拜访。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红楼梦》等,投谒常用于描述士人或官员之间的社交活动。在口语中,这个词已经很少使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历史研究或古代文献解读中,仍会提及。
同义词:拜访、求见、递帖 反义词:回避、拒绝
投:原意为投掷,引申为递送。 谒:原意为陈述、请求,引申为拜访。
在古代**,投谒是一种正式的社交礼仪,尤其是在官场和文人圈中,通过投谒可以建立人脉,寻求帮助或展示自己的才华。
投谒给人一种正式、庄重的感觉,同时也带有一种期待和希望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古代士人的风雅和礼仪。
在现代生活中,虽然不再使用投谒这种方式,但在某些正式场合,如商务会议或学术交流中,递交名片仍是一种常见的礼仪。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晨曦微露,我手持名帖,
投谒于古槐之下,
期待一场思想的盛宴。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穿着古代服饰的士人,手持名帖,站在一扇古朴的门前,期待着门后的回应。背景音乐可以是古琴的悠扬旋律,营造出一种古典而庄重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社交行为可能是通过递交名片或写信来实现的,但“投谒”这个词及其背后的文化和礼仪在西方并不存在。
通过对“投谒”的学*和分析,我更加了解了古代**的社交礼仪和文化背景。这个词虽然不常用于现代汉语,但它反映了语言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对于深入理解汉语和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投】
(会意。从手,从殳。殳(shū),古兵器。合起来表示手拿兵器投掷。本义:投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投,擿(掷)也。 、 《左传·昭公五年》-受其书而投之。 、 《诗·大雅·柳》-投我以桃。 、 《礼记·曲礼上》-毋投与狗骨。 、 《楚辞·招魂》-投之深渊些。 、 《汉书·贾谊传》-欲投鼠而忌器。 、 《史记·魏公子列传》-以肉投馁虎。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作投击势。 、 《聊斋志异·狼三则》-投以骨。 、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孤羊投群狼。
【组词】
投兵、 投注、 投食、 投绂
2.
【谒】
(形声。从言,曷(hé)声。本义:禀告,陈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谒,白也。 、 《尔雅》-谒,告也。 、 《仪礼·觐礼》-摈者谒诸天子。 、 《礼记·曲礼》-能典谒矣。 、 《左传·隐公十一年》-惟我郑国之有请谒焉。 、 《国语·晋语》-不谒而归。 、 《战国策》-臣请谒其故。
【组词】
谒急、 谒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