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8:30: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30:09
词汇“四注”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信息。以下是对“四注”的分析:
“四注”字面意思可能指的是四方面的注释或解释。在古代文献中,“注”常常指的是对文本的解释或注解,因此“四注”可能指的是对某一文本或内容进行四方面的详细解释。
由于“四注”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语境中很少出现。在古代文献或学术研究中,可能会遇到“四注”这一表述,用于指代对某一经典或文献的四方面注解。
由于“四注”不常见,以下示例句子可能较为抽象:
同义词:四解、四释、四诠 反义词:无(由于“四注”不常见,难以找到直接的反义词)
“四注”的词源可能来源于古代文献注释的传统。在古代,学者们常常对经典文献进行注解,以帮助后人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注释方式可能形成了特定的术语,如“四注”。
在古代**,文献的注释是一种重要的学术活动,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知识传承和文化积淀。“四注”可能代表了古代学者对知识的深入挖掘和传承。
对于“四注”,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学者的严谨态度和对知识的尊重。它可能带来一种学术的、传统的情感反应。
由于“四注”不常见,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遇到与该词汇直接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创作中,可以将“四注”用于描述对某一复杂概念或艺术作品的深入解读,例如:“这部小说的‘四注’揭示了作者深层的哲学思考。”
由于“四注”与古代文献注释相关,可能会联想到古籍、毛笔、墨迹等视觉元素,以及古琴、诵读等听觉元素。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四注”的词汇,但类似的注释传统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存在。
“四注”作为一个不太常见的词汇,它反映了古代文献注释的一种方式。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体现了古代学者对知识的深入研究和传承。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理解语言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
【四】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本义:数目。三加一所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四,阴数也。四分之。 、 《玉篇》-阴数次三也。 、 《仪礼·觐礼》。注:“谓乘马也。”-路下四亚之。 、 《书·尧典》-光被四表。 、 、 《诗·鄘风·干旄》-良马四之 、 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
【引证】
《宋史·乐志十七》-大吕、大簇用四字。
2.
【注】
(形声。从水,主声。本义:灌入,注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注,灌也。 、 左思《吴都赋》-振盪注流。 、 《诗·大雅·文王有声》-丰水东注。 、 《世说新语·言语》-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而泽下注。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大雨如注。 、 《东观汉记》-暴雨下如注,水潦成流。 、 沈括《梦溪笔谈》-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
【组词】
把酒注到瓶里;注溉、 注萤、 注集、 注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