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9:38: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9:38:40
意料:指事先的估计、预想或期待。它通常用来描述某件事情的发生或结果与之前的预测相符或不相符。
“意料”一词源自汉语,由“意”和“料”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意”指心意、想法,“料”指估计、预测。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两个字结合形成了“意料”这一词汇,用以表达对未来的预测和期待。
在中华文化中,“意料”常常与“天意”、“命运”等概念相联系,反映了一种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尊重和顺应。在社会交往中,能够准确意料他人的行为和反应,往往被视为智慧和洞察力的体现。
“意料”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期待和预测的情感色彩。当我们说某事在意料之中时,可能会感到一种满足和安心;而当事情出乎意料时,可能会感到惊讶或困惑。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使用“意料”来表达对未来**的预测。例如,在计划一次旅行时,我会意料到可能遇到的交通延误或天气变化,并提前做好准备。
在诗歌中,可以将“意料”融入到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中:
春风拂面,花瓣飘落, 一切皆在意料之中, 唯有时光,悄然流逝, 出乎意料地温柔。
在英语中,“意料”可以对应为“expect”或“anticipate”。不同文化中,对“意料”的理解和使用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的预测和期待的概念是普遍存在的。
“意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词汇,它不仅帮助我们表达对未来的预测,还反映了我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解和尊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和灵活运用“意料”这一词汇,能够增强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效果。
1.
【意】
(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意,志也。 、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之所谓意。 、 《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汉·贾谊《过秦论》-通其意。 、 晋·陶渊明《饮酒》-中有真意。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不快我意。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无意则已。 、 《齐民要术》-蔡伦立意造纸。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其意深长。
2.
【料】
(会意。从斗,从米,表示用斗量米。本义:称量)。
计数;计量;核计。
【引证】
《说文》-料,量也。从斗,米在其中,会意。 、 《国语·晋语》。注:“数也。”-宣王料民于太原。 、 《国语·楚语》-楚师可料也。 、 《国语·周语上》-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多少。
【组词】
料校、 料民、 料数、 料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