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2:43: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2:43:30
对举(duì jǔ)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相对举出”或“相互对比”。在语言学和文学中,它指的是将两个或多个事物、概念、观点或表达方式并列或对比,以突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或差异性。
“对举”一词源自汉语,其字面意义和用法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体现。随着语言的发展,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文学创作,也广泛应用于学术研究和日常交流中。
在文化中,对举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强调事物的相对性和平衡性。这种思维方式也反映在的哲学和艺术中,如阴阳、五行等概念。
对举往往给人一种清晰、有力的感觉,因为它通过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在情感上,它可能引发人们对事物本质的深入思考。
在写作论文时,我经常使用对举来对比不同研究方法的优劣,帮助读者更清楚地理解我的观点。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降临,星辰对举,一轮明月照孤舟。”
对举可以让人联想到对称的美感,如对称的建筑设计或音乐中的对位法。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juxtapose”,用于描述将两个事物并置以产生对比效果。
对举是一种强大的修辞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在表达中创造深度和对比。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对举可以增强我们的沟通效果和创造力。
1.
【对】
(会意。从口,从“丵”(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对,答也。 、 《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 、 《孟子·梁惠王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 《仪礼·士冠礼》。注:“应也。”-冠者对。 、 《仪礼·曲礼》。注:“答问也。”-对曰:“非礼也敢辞。” 、 《三国演义》-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组词】
无言以对;对当、 对嘴、 对理、 对番、 对状、 对日
2.
【举】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舉(yǔ)声。本义:双手托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举,对举也。 、 《广韵》-举,擎也。 、 《庄子·逍遥游》-其坚不能自举也。 、 《史记·项羽本纪》-举所佩玉玦。
【组词】
举桉、 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