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05: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05:46
“乖违”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乖”和“违”两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指行为或态度与常规、期望或规范相违背,即不遵守规则或不符合预期。基本含义通常带有负面色彩,表示某人或某事偏离了正常轨道或社会规范。
在文学作品中,“乖违”可能用来形容人物的性格或行为与众不同,有时带有一定的讽刺或批评意味。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描述孩子的不听话或叛逆行为。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教育学,可能会用“乖违”来描述个体的行为模式与社会期望的不一致。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侧重点的不同,例如“叛逆”更强调对权威的挑战,“不羁”则侧重于不受约束的自由态度。反义词则完全相反,强调的是服从和遵守。
“乖违”一词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其中“乖”字原本有分离、不和谐的含义,“违”字则表示违背、不遵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含义。
在**传统文化中,“乖违”往往与家庭教育和社会秩序有关,强调的是个体行为与社会规范的一致性。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用来批评那些不遵守社会规则或期望的行为。
“乖违”一词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听话、不合作或叛逆的行为。这种联想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个体的评价和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孩子表现出乖违行为,这些行为往往让家长和老师感到困扰。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教育,这些孩子最终能够逐渐调整自己的行为,更好地融入社会。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的心,如野马般乖违,在荒野中驰骋,不受羁绊。”
视觉上,“乖违”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孩子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或不听从指令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父母或老师的责备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defiant”或“rebellious”,它们在含义上与“乖违”相似,但语境和用法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乖违”一词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含义。这个词在描述个体行为与社会规范的不一致时非常有用,但也需要注意其负面情感色彩。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乖违”可以帮助更准确地传达特定的情感和态度。
1.
【乖】
(会意。小篆字形,象羊角形,从“北”。从“北”,取其分背的意思。本义:背离,违背,不和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乖,戾也。 、 《贾子道术》-刚柔得适谓之和,反和为乖。 、 《楚辞·怨世》-吾独乖刺而无当兮。 、 《广雅》-乖,背也。 、 《左传·昭公三十年》-楚执政众而乖。 、 晁错《论贵粟疏》-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 唐·李朝威《柳毅传》-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 、 汉·王充《论衡·薄葬》-今墨家非儒,儒家非墨,各有所持,故乖不合。
【组词】
乖礼、 乖角、 乖贰、 乖背、 乖则
2.
【违】
(形声。从辵(chuò),韦声。本义:离开;背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违,离也。 、 《尔雅》-违,远也。 、 《诗·邶风·谷风》。传:“离也。”-中心有违。 、 《书·酒诰》-薄违农父。 、 《楚辞·离骚》-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组词】
违别、 违离、 违恋、 违阔、 违署、 违远、 违间、 违弃、 违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