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2:10: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2:10:47
词汇“浮疑”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可以将其拆分为“浮”和“疑”两个字来理解。
结合起来,“浮疑”可能指的是表面上的怀疑或不深入的疑虑。
由于“浮疑”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人物内心的浅显疑虑或对某事的表面怀疑。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特定的文学或哲学讨论中。
由于“浮疑”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没有详细的历史记录。它可能是由“浮”和“疑”两个字组合而成的新词,用于特定的文学或哲学语境。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下,“浮疑”可能被用来描述一种对事物表面现象的怀疑态度,强调不深入探究的疑虑。
“浮疑”可能给人一种轻飘飘、不踏实的感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对事物的不确定性和表面的不信任。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不会经常使用“浮疑”这个词,除非是在讨论文学作品或哲学问题时。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的心中,浮疑如轻烟,飘渺不定,难以捉摸。”
结合图片,“浮疑”可能让人联想到水面上的浮萍,随波逐流,没有固定的位置。结合音乐,它可能让人联想到轻柔而飘忽的旋律,传达出一种不确定和犹豫的情感。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浮疑”的词汇,但可以用类似的表达来传达相似的概念,如英语中的“superficial doubt”。
“浮疑”这个词虽然不常见,但它提供了一种描述表面怀疑的独特方式。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1.
【浮】
(形声。从水,孚(fú)声。本义:漂流,漂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浮,氾也。 、 《诗·小雅·菁菁者莪》-载沉载浮。 、 《广雅》-浮,漂也。浮游也。 、 《论语·公冶长》-乘桴浮于海。 、 《书·禹贡》-浮于济漯。 、 《楚辞·哀郢》-过夏首而西浮兮。 、 《文选·桦·海赋》-浮天无岸。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2.
【疑】
(形声。小篆字形。从子止匕,矢声。止,不通。子,幼子。幼子多惑。本义:怀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疑,惑也。 、 《孙子·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 《周书·王佩》-时至而疑。 、 《韩非子·说难》-疑邻人之父。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尝疑乎是。 、 唐·李白《静夜思》-疑是地上霜。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自疑身外。 、 林觉民《与妻书》-汝腹中之物,佘疑其女也。
【组词】
疑思、 疑影、 疑猜、 疑龊、 疑狐、 疑念、 疑踪、 疑结、 疑阻、 疑冢、 疑敌、 疑人、 疑揣、 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