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45: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45:57
“小至”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小到”或“至少小到”。它通常用来描述某物的尺寸、程度或数量非常小,或者至少达到了某个较小的标准。
在文学中,“小至”可以用来强调某物的微小或细微之处,增加描述的细腻感。在口语中,它可能用来表达惊讶或强调某物的微不足道。在专业领域,如物理学或工程学,它可能用来精确描述尺寸或数量的极限。
同义词中,“微小”强调尺寸的极小,“细微”强调细节的精细,“渺小”则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表示微不足道或不重要。反义词则相反,强调尺寸或程度的大。
“小至”作为一个复合词,由“小”和“至”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小”表示尺寸或程度的小,“至”表示到达或达到。随着语言的发展,“小至”逐渐被用来描述尺寸或程度的极限。
在文化中,“小至”常用来强调事物的微妙或精细,反映了文化中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微小事物的重视。
“小至”可能让人联想到精致、细腻和专注。它可能激发人们对微小事物的欣赏,以及对细节重要性的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使用“小至”来形容一些微小的装饰品或手工制品,强调它们的精细和独特。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小至一粒沙,承载着无尽的宇宙。”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微小物体的摄影作品,如微距拍摄的昆虫或植物细节。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轻柔的背景音乐,强调微小事物的宁静和美丽。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s small as”或“down to”,用来描述尺寸或程度的极限。
“小至”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能够精确描述尺寸或程度的极限,同时也能够传达对微小事物的重视和欣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重要的工具,能够丰富描述的细腻度和情感色彩。
1.
【小】
(象形。据甲骨文,象沙粒形。小篆析为会意。从八,从|。本义:细;微。与“大”相对)。
同本义 。形容事物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不及一般的或不及比较的对象。
【引证】
《说文》-小,物之微也。 、 《易·泰》。疏:“阴生消耗,故称小。”-小往大来。 、 《庄子·列御寇》。注:“细巧入人为小言。”?-彼所小言尽人毒也。 、 《诗·召南·小星》-嘒彼小星。 、 《诗·商颂·长发》-受小球大球。 、 《书·康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
【组词】
小鹿儿、 小录、 小伙伙、 小话、 小单拱儿、 小唱
2.
【至】
(象形。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尾上首下。本义:到来,到达)。
同本义(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
【引证】
《说文》-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 、 《论语》-凤鸟不至。 、 《字林》-至,到也。 、 《广韵》-至,到也。 、 《书·牧誓》-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 《诗·豳风·东山》-我征聿至。 、 《墨子·辞过》-远道不至。 、 《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论语·微子》-至则行矣。 、 唐·柳宗元《三戒》-至则无可用。 、 汉·王粲《登楼赋》-风雨骤至。 、 《老子·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史记·李将军列传》-孝武帝时,至代相。 、 宋·文天祥《后序》-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富者不能至。 、 《聊斋志异·狼三则》-前狼又至。 、 清·洪亮吉《治平篇》-至子之世。
【组词】
至旦、 水流至足;至竟、 至止、 无微不至;自春至冬;由东至西;至于、 至乎、 至至、 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