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23: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23:08
“民为邦本”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这个成语强调了人民在国家中的基础地位,认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依赖于人民的福祉和参与。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强调政治理念,如在古代诗词或现代政治评论中。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讨论政治话题或社会问题。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社会学中,它被用来阐述民主、治理和公民参与的理论。
同义词“民本思想”和“人民至上”都强调人民的重要性,但“民本思想”更侧重于理论和原则,而“人民至上”更侧重于实践和行动。反义词“君权神授”和“官僚主义”则分别代表了与“民为邦本”相对立的君主专制和官僚统治的理念。
“民为邦本”源自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特别是儒家思想。它反映了儒家对国家和人民关系的理解,即国家的基础在于人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政治和社会讨论中,成为表达民主和人民参与的重要词汇。
在中国文化中,“民为邦本”与儒家思想紧密相关,强调仁政和民本主义。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被用来倡导民主、公平和正义,是社会和政治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正义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公平、民主和人民的力量。它激发人们对更好社会的向往和对不公正现象的批判。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讨论政治话题时使用“民为邦本”来表达对民主制度的
夏朝时期,禹的孙子太康即位,他荒淫无度,百姓为之悲哀,他到洛水南面去打猎,穷国君主羿趁机篡夺了夏国的政权。太康的弟弟做《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作为领导者应该明白~的道理。
1.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2.
【为】
(爲字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下象形。古文象两母猴相对形)。
帮助;佑助。
【引证】
《诗·大雅·凫鷖》-福禄来为。
【组词】
为虎添
3.
【邦】
(形声。从邑,丰声。古文从之、从田,会意。与封字从之、从土同意。本义:古代诸侯的封国、国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邦之言封也。古邦封通用。书序云:‘邦康叔,邦诸侯。’论语云:‘在邦域之中’。皆封字也。”-邦,国也。 、 《周礼·天官·大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 、 《周礼·天官·大宰》。注:“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按,散文邦国亦通。-以佐王治邦国。 、 《易·益》-利用为依迁邦。 、 《书·尧典》-协和万邦。 、 《诗·小雅·节南山》-以畜万邦。 、 《国语·周语》-后非众罔与守邦。
4.
【本】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本,木下曰本。 、 《诗·大雅·荡》-本实先拨。 、 《左传·昭公元年》-木水之有本原。 、 《国语·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 《论衡·吉验》-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 、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组词】
水有源,木有本;本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