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2:21: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2:21:06
词汇“木本之谊”在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或常用词汇。从字面意思来看,“木本”通常指的是植物的木质部分,即树木的茎和根,而“之谊”则指的是友谊或关系。将两者结合,“木本之谊”可能被理解为一种比喻,指的是像树木一样坚固和持久的友谊或关系。
由于“木本之谊”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现代创造的词汇,用于特定的文学或修辞目的。
在**文化中,树木常常被用来比喻长寿和坚韧,因此“木本之谊”可能被用来强调友谊的长久和坚固。
这个词汇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稳定、可靠和长久的情感,给人以安全感和信任感。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有人使用“木本之谊”来形容与某人的关系,这可能意味着这段关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木本之谊”来描绘一段经久不衰的友情:
岁月如梭,
木本之谊,
根深叶茂,
共历风雨。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比喻,如“像树一样的朋友”可能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出现。
“木本之谊”是一个富有诗意和比喻性的词汇,它强调了友谊的坚固和持久。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和形象。
并将近日桂兰乳讳,各命学名开示,庶异日不致互异。木本之谊,情切,情切。
1.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
2.
【本】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本,木下曰本。 、 《诗·大雅·荡》-本实先拨。 、 《左传·昭公元年》-木水之有本原。 、 《国语·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 《论衡·吉验》-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 、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组词】
水有源,木有本;本干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谊】
(会意兼形声。从言,从宜,宜亦声。宜,表示合宜。本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古“谊”与“义”同。
【引证】
班固《幽通赋》-舍生取谊。 、 《公孙龙子·迹府》-素闻先生高谊。 、 《汉书·董仲舒传》-武王行大谊。
【组词】
谊士、 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