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20: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0:18
太岁头上动土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在太岁的头上挖掘土地”。太岁在**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掌管一年吉凶的神灵,动土则指挖掘土地,通常用于建筑或耕作。这个成语比喻触犯有权有势的人或做冒险的事情,通常会导致不好的后果。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民间信仰和风水学说。太岁原本是指木星,古人认为木星的运行会影响地球上的吉凶,因此有了“太岁”这一概念。后来,这个概念被引申为比喻有权势的人或神灵,动土则保留了其原始的挖掘土地的含义。
在文化中,太岁被视为一种神秘的力量,人们普遍认为触犯太岁会带来不幸。因此,这个成语反映了人对权威和传统信仰的尊重,以及对冒险行为的谨慎态度。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警示和敬畏的感觉,让人联想到挑战权威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它提醒人们在行动前要三思而后行,不要轻易触犯那些不可触碰的界限。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听到一位长辈用这个成语告诫年轻人不要轻易挑战公司的规章制度,否则可能会自食其果。
在诗歌中,可以将“太岁头上动土”融入描述勇敢但可能不明智的行为:
他手持铁锹,心怀壮志, 在太岁头上,掘开尘土。 明知前路险,偏要前行, 只为那一抹,不灭的梦。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在夜晚的荒野中挖掘,四周是寂静的黑暗,只有铁锹与土地摩擦的声音回荡。这种场景让人感受到一种孤勇和不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biting the hand that feeds you”(咬喂养你的手),比喻忘恩负义或背叛恩人,虽然不完全等同,但也有挑战权威的意味。
“太岁头上动土”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的传统文化和信仰,也传达了一种普遍的警示:挑战权威或做冒险的事情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对权威和风险的认知。
1.
【太】
(指事。古作“大”,后语音分化,在“大”字下添加符号,成指事字。本义:过于)。
极大。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
【引证】
《广雅·释诂一》段曰:“后世还言,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太,大也。 、 《白虎通·五行》-太亦大也。 、 《易·系辞》。注:“大极者。”-易有太极。 、 《书·洛诰》-王入太室裸。 、 《礼记·曲礼》-太上贵德。 、 《后汉书·樊准传》-饮而不损兹曰太。
【组词】
太虚幻境、 太清、 太乙、 太极、 太原;太侈、 太无
2. 【歳】
3. 【头】 名词后缀。 方位词后缀。
4. 【上】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5.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
6.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