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1:09: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1:09:21
词汇“滓尘”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滓”和“尘”。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滓尘”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滓尘”字面意思是指沉淀物和尘埃,通常用来形容非常微小的、不洁净的物质。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可以比喻为污秽、不洁或低贱的事物。
“滓”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原意为沉淀物;“尘”字则更早,甲骨文已有,意为细小的土粒。两者结合,形成了“滓尘”这一词汇,用以形容更广泛的微小、不洁之物。
在**传统文化中,清洁和纯净被赋予了很高的价值,因此“滓尘”这样的词汇往往带有负面含义,与不洁、低贱相联系。
“滓尘”一词给人以沉重、压抑的感觉,可能让人联想到被忽视的角落、社会的边缘或是不被重视的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滓尘”来形容那些被社会忽视的问题或人群,强调他们的存在和需要被关注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这繁华的都市,滓尘堆积的角落,藏着无数无声的叹息。”
视觉上,“滓尘”可能让人联想到灰暗、模糊的画面;听觉上,可能是沉闷、不清晰的声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英语中的“dust and dirt”可以传达相似的含义。
“滓尘”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物质的污秽,也反映了社会对清洁和纯净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能力,增强语言的深度和多样性。
1.
【滓】
(形声。从水,宰声。本义:液体里下沉的杂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泥之黑者为滓,字亦作淄。-滓,淀也。 、 《太玄·更》。注:“黑也。”-化白于泥淄。 、 刘峻《送橘启》-脉不粘肤,食不留滓。 、 唐·陆羽《茶经》-滓方:以集诸滓,制如涤方,受五升。
【组词】
滓方、 滓脚
2.
【尘】
(会意。《说文》从三“鹿”,从“土”,表示鹿群行扬起尘土的意思。楷书简去重迭的部分,只保留一个“鹿”。现行简化字“尘”,也是一个从“小”从“土”的会意字。本义:尘土)。
同本义。
【引证】
《左传·昭公三年》。注:“土也。”-湫隘嚣尘。 、 《庄子·逍遥游》-尘埃也。 、 《庄子·齐物论》-而游于尘垢之外。 、 《楚辞·招魂》-朱尘筵些。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组词】
浮尘;降尘;灰尘、 一尘不染;尘封、 尘涓、 尘芥、 尘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