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2:51: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2:51:36
词汇“拼死捺命”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于**古代的文学作品,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历史背景。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拼死捺命”字面意思是指不顾一切,拼尽全力去做某事,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这个成语强调的是极端的努力和决心,通常用于描述在极端情况下,人们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采取的极端行动。
“拼死捺命”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人对于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在**文化中,“拼死捺命”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忠”和“勇”的价值观。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激励人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坚持到底。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敬佩和感动,因为它描绘了一种极端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在联想上,可能会让人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岳飞、关羽等。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决心和努力,例如在考试、工作或生活中的某个重要时刻。
在诗歌中,可以将“拼死捺命”融入到描述英雄气概的诗句中,如:“拼死捺命战沙场,英名永留青史长。”
在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战场上的勇士,或者**员在赛场上的拼搏。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激昂的战鼓声或观众的欢呼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如英语中的“fight to the death”或“give it your all”也能传达类似的意思。
“拼死捺命”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它不仅是对极端努力和牺牲精神的赞美,也是对坚持和勇气的肯定。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决心和毅力的情感。
1.
【拼】
绑。
【引证】
《水浒传》-武松定睛看时,却是两个人,把虎皮缝做衣裳,紧紧拼在身上。
随从。
【引证】
《尔雅》。郭璞注:“为随从。”-拼,从也。
2.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3.
【捺】
(形声。从手,奈声。本义:用手重按)。
同本义。
【引证】
《游仙窟》-先须捺后脚,然后勒前腰。
【组词】
捺上花冠;捺头向水下;捺印、 捺抉、 捺弮
4.
【命】
(会意。从口从令。表示用口发布命令。本义:指派;发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骏声按:“在事为令,在言为命,散文则通,对文则别。令当训使也,命当训发号也。”-命,使也。 、 汉·蔡邕《独断》-出君下臣名曰命。 、 《贾子·礼容》-语下命者,制令也。 、 《文选·闲居赋序》注-凡尊者之言曰命。 、 《诗·大雅·卷阿》-维君子命。 、 《仪礼·燕礼》-某固辞不得命。 、 《吕氏春秋·孟春纪》。注:“命,令也。”-命田舍东郊。 、 《列子·汤问》-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令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 清·周容《芋老人传》-命妪煮芋。 、 白居易《琵琶行序》-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组词】
命酌、 命席、 命酒、 命乐、 命官、 命材、 命事、 命使、 命将、 命相、 命讨、 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