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35: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35:36
牛心炙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用牛肉或牛心制成的烤肉。在古代**,牛心炙是一种常见的菜肴,尤其在宫廷和贵族宴席上。
在文学作品中,牛心炙可能被用来象征奢华或宴会的盛况。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传统美食或历史场景时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烹饪或历史研究中,牛心炙可能会被详细讨论。
同义词:牛排、烤牛肉、牛心串 反义词:素食、清淡菜肴
牛心炙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牛”指牛,“心”指心脏,“炙”指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某些文化和历史语境中仍然保留其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牛心炙可能与宴会、节日和庆祝活动相关联。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饮食文化和贵族的生活方式。
牛心炙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奢华和宴会的盛况,也可能唤起对传统美食的怀念和尊重。
在个人经历中,牛心炙可能与家庭聚会或特殊场合的烹饪体验相关联。例如,某人可能在家庭聚会上学*了如何制作牛心炙,以此传承家族的烹饪传统。
在诗歌中,牛心炙可以被用来象征传统和历史:
在古老的宴席上,
牛心炙的香气飘散,
穿越时空的隧道,
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牛心炙可能让人联想到烤肉的香气和滋滋作响的声音,以及烤肉时火焰的跳动。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烤肉菜肴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和制作方法。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牛排是一种常见的烤肉菜肴。
牛心炙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古代*的饮食文化,也承载了历史和传统的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
1.
【牛】
(象形。甲骨文字形作“牜”。中间一竖表示牛面,上面两竖加弯表牛角,下面两小撇表示牛耳)。
牛属或近缘属的成员。哺乳动物,体型粗壮,角中空,由头骨向两侧呈大弧度伸出。力大,能耕田、拉车。中国产的以黄牛、水牛为主。
【引证】
《说文》-牛,大牲也。 、 《易·说卦》-坤为子母牛。 、 《左传·昭公五年》-纯离为牛。 、 《礼记·坊记》-东邻杀牛。 、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牛曰太牢。 、 《周礼·载师》。司农注:“牛田以养公家之牛。”-牛田牧田。 、 《乐府诗集·敕勒歌》-风吹草低见牛羊。 、 唐·白居易《卖炭翁》-系向牛头充炭直。 、 《聊斋志异·促织》-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
【组词】
耕牛、 牛酒、 牛旄、 牛性、 牛埭、 牛领、 牛具、 牛刀、 牛蓑、 牛骥同皂、 牛后、 牛眠地
2.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3.
【炙】
(会意。从肉从火。小篆字形,肉在火上烤。本义: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炮当作灼。-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 、 《颜氏家训》-火傍作庶为炙字,凡傅于火曰燔,母之而加于火曰炙,裹而烧者曰炮。柔者炙之,乾者燔之。 、 《礼记·曲礼》。疏:“火灼曰炙。”-毋嘬炙。 、 《礼记·礼运》-以烹以炙。 、 《史记·刺客传》-置匕首鱼炙之腹中。 、 《诗·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 《乐府诗集·西门行》-饮醇酒,炙肥牛。
【组词】
炙煿、 炙肉、 炙羊、 炙鼠、 炙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