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10: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10:44
“愆罪”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愆”和“罪”。其中,“愆”字意为过失、错误,而“罪”字则指罪行、罪恶。结合起来,“愆罪”指的是因过失或错误而犯下的罪行或罪恶。
在文学作品中,“愆罪”常用于描述人物因一时疏忽或错误判断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强调过失的严重性和后果的不可挽回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法律和**领域,它可能被用来指代因过失而产生的法律责任或道德责任。
同义词中,“过失”强调的是无意中的错误,而“罪行”和“罪恶”则更侧重于法律或道德上的严重错误。反义词则强调无罪或正面的品质。
“愆”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意为过失、错误。“罪”字则源于古代的“辠”,后因与“皇”字形近而改为“罪”。这两个字结合形成的“愆罪”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等。
在传统文化中,“愆罪”常与道德、法律和信仰相关联。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部分就包括了对个人愆罪的反省和改正。在**中,忏悔愆罪是修行的重要部分,有助于净化心灵。
“愆罪”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沉重和严肃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责任、悔恨和救赎。它提醒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也暗示了改正错误和寻求宽恕的可能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愆罪”这个词,但在面对自己的错误时,意识到自己的愆罪并寻求改正是一种重要的自我反省过程。
在诗歌中,可以将“愆罪”融入到对人生反思的诗句中:
岁月如梭,愆罪难逃,
悔恨交加,心自煎熬。
寻求宽恕,净化心灵,
愿得重生,再续前缘。
在视觉上,“愆罪”可能让人联想到法庭、忏悔室或仪式的场景。在听觉上,可能会让人想到忏悔的低语或音乐中的庄严旋律。
在英语中,与“愆罪”相对应的词汇可能是“sin of omission”或“unintentional sin”,强调的是无意中犯下的错误或罪行。不同文化中对愆罪的处理和态度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都强调了责任和悔改的重要性。
“愆罪”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它不仅指代了因过失而犯下的罪行,也强调了个人责任和悔改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愆罪”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汉语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
1.
【愆】
(形声。从心,衍声。本义:过错;罪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愆,过也。 、 《左传·哀公十六年》-失所为愆。 、 《诗·大雅·假乐》-不愆不忘。 、 《三国志·诸葛亮传》-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
【组词】
愆锁、 愆戾、 愆尤、 愆忒、 愆罪、 愆殃、 愆负、 愆过
2.
【罪】
(会意。从辛,从自,言罪人蹙鼻苦辛之忧,自亦声。本义:作恶或犯法的行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秦以辠似皇字,改用罪。-辠,犯法也。 、 《尔雅》-辜辟戾辠也。经传皆以罪为之。 、 《诗·小雅·小明》-畏此罪罟。 、 《易·解卦象下传》-君子以赦过宥罪。 、 《荀子·王制》-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 《国语·晋语》-离桓之罪。 、 《史记·陈涉世家》-或闻无罪。 、 《汉书》-恶不忍闻,罪不容诛。 、 诸葛亮《出师表》-治臣之罪。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某知罪矣。
【组词】
罪首、 罪失、 罪眚、 罪瑕、 罪祸、 罪累、 罪悔、 罪殃、 罪辜、 罪衅、 罪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