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07: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07:07
对照: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以便更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异同。这种比较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某一方面的特征或差异。
对照一词源自汉语,其字面意思即为“对比着看”。在古代文献中,对照常用于描述物品的检验或书籍的校对。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涵盖了更广泛的比较和对比行为。
在中华文化中,对照常用于文学和艺术创作,强调通过对比来突出主题或情感。例如,在古典诗词中,常通过自然景物的对照来表达情感或哲理。
对照一词常带有一种客观、理性的情感色彩,它让人联想到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在表达时,它有助于清晰地传达差异和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使用对照来帮助理解复杂的信息。例如,在选择产品时,我会对照不同品牌的产品特性,以便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诗歌:
在晨曦与暮色之间,
对照着光与影的舞蹈,
心灵在静谧中沉思,
于对比中寻找真理的踪迹。
视觉:对照可以让人联想到对比鲜明的图像,如黑白照片中的明暗对比,或是色彩对比强烈的艺术作品。 听觉:在音乐中,对照可以通过不同的旋律、节奏或和声来实现,创造出丰富的听觉体验。
在英语中,“contrast”与“对照”相对应,其使用范围和含义相似,都强调通过比较来突出差异。
对照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通过对事物的对照,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本质和特点。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掌握对照的用法有助于提高分析和表达能力。
1.
【对】
(会意。从口,从“丵”(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对,答也。 、 《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 、 《孟子·梁惠王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 《仪礼·士冠礼》。注:“应也。”-冠者对。 、 《仪礼·曲礼》。注:“答问也。”-对曰:“非礼也敢辞。” 、 《三国演义》-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组词】
无言以对;对当、 对嘴、 对理、 对番、 对状、 对日
2.
【照】
(形声。从火,昭声,字亦作炤。本义:明亮;光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照,明也。 、 《诗·小雅·正月》-亦孔之炤。 、 《诗·陈风·月出》-月出照兮。 、 《庄子》-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 、 《郯令景君阙铭》-远近照闻。 、 《谯敏碑》-盛德炤明。 、 《荀子·修身》-炤之以祸灾。
【组词】
照彻、 照澄
照射,照耀。
【引证】
《淮南子·本经》-照耀煇煌。 、 《荀子·天论》。注:“炤与照同。”-日月递炤。 、 《楚辞·灵怀》。注:“知也。”-指日月使延照兮。 、 《乐府诗集·陌上桑》-照我秦氏楼。 、 《乐府诗集·木兰诗》-寒光照铁衣。 、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 、 明·魏禧《大铁椎传》-星光照旷野。 、 清·姚鼐《登泰山记》-日照城郭。
【组词】
回光反照;照烂、 照覆、 照焕、 照夜、 照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