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45: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45:15
回避:指有意避开或不直接面对某人或某事,通常是为了避免冲突、尴尬或不利情况。
回避一词源于汉语,由“回”和“避”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回”有返回、转回的意思,“避”则表示避开、躲避。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两个字结合形成了“回避”这一词汇,表示有意避开某事或某人。
在东方文化中,回避常常与保持和谐、避免冲突的价值观相关。例如,在家庭或职场中,人们可能会回避直接表达不满,以维护表面的和平。
回避一词常带有一种消极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逃避责任或面对困难的恐惧。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回避也可以是一种明智的策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或伤害。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需要回避某些话题的情况,比如在与朋友讨论政治敏感问题时,为了避免争吵,我会选择回避或转移话题。
诗歌:
在沉默的角落,我回避了那道光芒,
心中的阴影,不愿被照亮。
视觉:想象一个人在人群中悄悄转身离开,避开某个人的目光。 听觉:听到“回避”这个词时,可能会联想到轻柔的脚步声,仿佛有人在悄悄地离开。
在英语中,“回避”可以对应为“avoid”或“evade”。虽然这些词汇在基本含义上相似,但在不同文化中,对于回避行为的接受程度和理解可能有所不同。
回避是一个在多种语境中都有应用的词汇,它不仅涉及语言的表达,还与文化、情感和社会行为紧密相关。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回避的多种用法和含义,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意图和情感。
1.
【回】
(囘为回的古字; 廻为迴的俗字。囬、迴同回。象形。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本义:回旋;旋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回,转也。 、 《诗·大雅·云汉》-昭回于天。 、 《荀子·儒效》-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 、 《淮南子·本经》-诡文回波。 、 《汉书·叙传》-畔回穴其若兹兮。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虎鼓瑟兮鸾回车。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 、 唐·杜枚《阿房宫赋》-廊腰缦回。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
【组词】
回湍、 回倒、 回纡、 回极
2.
【避】
(形声。从辵(chuò),辟声。本义:躲开,回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避,回也。 、 《苍颉篇》-避,去也。 、 《国语·周语》-无乃实有所避。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清·周容《芋老人传》-有书生避雨檐下。
【组词】
避风雨;避秦、 避言、 避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