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8:36: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8:36:49
令节(lìng jié)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有两个含义:
“令节”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令”字常指命令或法令,“节”字则有节日或节日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令节”主要被用来指代节日,而其原本的命令节度的含义逐渐淡出日常使用。
在**文化中,节日是家庭团聚和社会活动的重要时刻。因此,“令节”这个词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点,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
提到“令节”,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温馨的家庭聚会、热闹的庆祝活动和传统的美食。这个词能够唤起人们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我的个人经历中,每当提到“令节”,我总会想起小时候和家人一起庆祝春节的情景,那种温馨和欢乐的感觉至今难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令节”:
春风拂面来,令节喜气扬。
家家灯火明,共庆岁华长。
想象一下,春节期间的街道上,红灯笼高高挂起,孩子们的笑声和鞭炮声交织在一起,这就是“令节”带来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令节”可以对应为“festival”或“holiday”,但这些词汇在文化内涵上可能不如“令节”那样丰富,因为它们缺少了中文中对家庭和社会团聚的强调。
通过对“令节”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汇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仅是一个词汇,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家庭与社会的桥梁。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词汇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1.
【令】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引证】
《说文》-令,发号也。 、 《诗·齐风·东方未明》-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 《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 、 陈寿《三国志》-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 《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 、 《战国策·齐策》-乃下令。
2.
【节】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引证】
《说文》-節,竹约也。 、 左思《吴都赋》-苞笋抽节。 、 《晋书·杜预传》-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组词】
节根、 节旄、 节粉、 节槎、 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