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24: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24:09
火舌:字面意思是指火焰的尖端部分,形状类似舌头,通常呈现出跳跃、摇曳的状态。基本含义是指火焰的动态表现,常用来形容火焰的活跃或猛烈。
“火舌”一词在中文中历史悠久,其字面组合直接反映了火焰的形态。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火舌”来形容火焰的记载,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一致。
在许多文化中,火焰和火舌象征着生命力、净化和转变。例如,在**仪式中,火焰常被用作净化和祈祷的工具。
“火舌”给人以热烈、动态和力量的感觉。它可能引发人们对热情、危险或变革的联想。
在户外露营时,看到篝火中的火舌跳跃,总能带来一种温暖和亲近自然的感觉。
在诗歌中,可以将“火舌”比喻为内心的激情:“我的心如火舌般燃烧,渴望着未知的冒险。”
观看火焰视频时,火舌的跳动和火焰的噼啪声,能带来一种放松和冥想的效果。
在英语中,“tongue of fire”同样用来形容火焰的形态,其使用和文化意义与中文中的“火舌”相似。
“火舌”作为一个形象生动的词汇,不仅在描述火焰时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还能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引发丰富的情感和联想。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
2.
【舌】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 、 《易·说卦》-兑为口舌。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窍为舌。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组词】
舌举、 舌挢不下、 舌刺刺、 舌敞唇穿、 舌簧、 舌干唇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