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1:31: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1:31:16
“则天”这个词汇在中文中通常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没有固定的字面意思或基本含义。然而,如果我们将“则”理解为“遵循”或“按照”,而“天”理解为“自然”或“天命”,那么“则天”可以被解释为“遵循天命”或“按照自然规律行事”。
由于“则天”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表达对自然规律或天命的尊重和遵循。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会被使用。在专业领域,除非是讨论历史或哲学,否则也不会出现。
这些词汇都与“遵循天命”或“自然规律”有关,但“顺天”更强调顺应,“应天”更强调回应,“法天”更强调效法。反义词则表达了相反的概念,即违背天命或自然规律。
“则天”这个词汇在古代文献中偶尔出现,尤其是在讨论君王或统治者的行为准则时。它的使用并不广泛,也没有明显的历史演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天”可能与儒家思想中的“天命”观念有关,强调君王或统治者应当遵循天命,以民为本。这种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影响。
“则天”这个词汇可能给人一种庄重、神圣的感觉,因为它涉及到对天命或自然规律的尊重。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君王的治国理念,以及对自然和谐的追求。
在现代生活中,“则天”这个词汇并不常用,但在讨论环保、可持续发展或哲学问题时,可能会被提及,以强调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则天”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
山川河流,皆则天而行,
万物生长,顺应自然之律。
“则天”可能让人联想到宁静的自然景观,如山川、河流,以及和谐的自然声音,如鸟鸣、风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能通过不同的词汇表达,如“顺其自然”(英语:go with the flow)或“天命”(英语:divine will)。
“则天”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蕴含的尊重自然和遵循天命的思想在文化和哲学讨论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了解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核心观念。
1.
【则】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则,等画物也。 、 《尔雅》-则,法也;则,常也。 、 《管子·七法》-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 、 《周礼·大司马》-均守平则。 、 《周礼·太宰》-法则以驭其官。 、 《周礼·太史》。注:“亦法也。”-掌则以逆都鄙之治。 、 《诗·大雅·庶民》-有物有则。 、 《管子·形势》-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
【组词】
则天、 则度、 则效
2.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