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8:33: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33:19
愿书:这个词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一种书面声明,表达某人的愿望、请求或承诺。它可能是一封正式的信件,也可能是法律文件中的一部分,用以明确个人的意愿。
愿书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愿”(希望、意愿)和“书”(书写、文件)组成。在古代,类似的文件可能被称为“志愿书”或“愿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词汇逐渐演变为现代的“愿书”。
在文化中,愿书常常与仪式、法律行为或个人承诺相关联。例如,在**中,信徒可能会写愿书祈求平安或功德。在社会生活中,愿书也可能用于表达对公共事务的意见或建议。
愿书这个词给人一种正式和庄重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需要慎重考虑和表达的场合,可能伴随着一定的压力和责任感。
在个人生活中,愿书可能用于表达对家人或朋友的祝福,或者在特殊场合如婚礼、生日时作为祝福的书面表达。
在诗歌中,愿书可以被用来象征希望和梦想:
愿书一页页,承载着星辰的梦, 在时光的长河里,静静流淌。
愿书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老的纸张、墨迹和安静的书写声,以及在神龛前默默祈祷的场景。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declaration”或“statement of intent”,它们在形式和用途上与愿书有相似之处,但具体的文化内涵和使用场合可能有所不同。
愿书这个词在中文中具有明确的意义和特定的使用场合。它不仅是一个词汇,也是文化和法律实践中的一部分。了解愿书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相关的社会活动和文化传统。
1.
【愿】
(形声。从页(xié),原声。古时“愿、願”各有本义。“愿”义为谨慎,“願”义为“大头”) 谨慎;老实,质朴。
【引证】
《说文》-愿,谨也。 、 《周书·谥法》-思厚不爽曰愿。 、 《韩非子·诡使》-无利于上谓之愿。 、 《书·皋谟》。郑注:“谓容貌恭正。”-愿而恭。 、 《考工记·弓人》-则莫能以愿中。 、 《周礼·大司寇》-上愿纠暴。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大府召视儿,幼愿耳。
【组词】
愿恭、 愿款、 愿法、 愿敏、 愿婉、 愿懿、 愿民
大头。
【引证】
《说文》-願,大头也。从頁,原声。宋公孙願绎字硕父。
2.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