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9:31: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9:31:18
词汇“感物”在中文里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它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特定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可以将其拆分为“感”和“物”两个部分来理解。
结合起来,“感物”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感知或感受。
由于“感物”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由“感”和“物”两个常用词汇组合而成的新词,用以表达对事物的感知。
在**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感知和感受常常被赋予深厚的文化意义,如诗词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因此,“感物”可能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被赋予更多的情感和哲学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描述对某个地方或物体的深刻感受时使用“感物”,例如在旅行笔记中描述对某个景点的独特感受。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春风拂面,感物生情,
花开花落,皆是诗行。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appreciation of things”或“perception of objects”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感物”是一个富有诗意和哲学意味的词汇,它强调了对事物的深刻感知和感受。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可以帮助我们更细腻地描述和理解周围的世界,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深度。
1.
【感】
假借为“撼”。摇动。
【引证】
枚乘《七发》-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
【组词】
感突、 无感、 感帨、 感移、 感动
假借为“憾”。怨恨。
【引证】
《左传·昭公十一年》。注:“楚常恨其不服顺。”-王贪而无信,唯蔡于感。 、 《汉书·张安世传》-何感而上书归卫将军富平侯印?
【组词】
释感、 怀感、 感恨、 感恚
2.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