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6:03: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6:03:02
“下巴”是指位于人脸下部,连接颈部和面部的部分,通常包括下颌骨及其覆盖的软组织。它是人体面部的一个重要结构,不仅在生理上起到支撑和保护作用,也在美学上对面部轮廓有着重要影响。
“下巴”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字面意思即为“下方的颌部”。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词保持了其基本含义,但在现代汉语中,其使用更加广泛和日常化。
在不同的文化中,下巴的形状和大小可能被赋予不同的美学和象征意义。例如,在某些文化中,一个突出的下巴可能被视为力量和决心的象征。
提到“下巴”,我可能会联想到坚毅和力量,因为通常描述人物时,下巴的形状和线条可以传达出这些特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注意到人们的下巴形状,尤其是在观察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时。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下巴”: “他的下巴,如山峰般坚硬, 在风雨中,不曾动摇。”
看到“下巴”这个词,我可能会联想到一些电影中的英雄角色,他们的下巴线条鲜明,给人一种坚定不移的感觉。
在英语中,“下巴”对应的是“chin”,在其他语言中也有类似的词汇,如法语的“menton”。
“下巴”是一个简单但多面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个生理结构,也承载了文化和情感的含义。在我的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的表达方式,使我的语言更加生动和精确。
1.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2.
【巴】
(象形。小篆象蛇形。本义:大蛇)。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
【引证】
《说文》-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 、 《山海经·海内南经》。注:“说者云,长千寻。”-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 《山海经·海内经》。注:“即巴蛇也。”-朱卷之国,有黑蛇青象,食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