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8:13: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8:13:04
时令:这个词通常指的是与季节相关的,特别是指某个季节特有的或适宜的事物。它可以用来描述食物、活动、天气等与特定时间相关的现象。
时令一词源自汉语,由“时”和“令”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令”有命令、规定的意思,因此“时令”最初可能指的是按照季节规定的事物或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意义逐渐演变为指代与季节相关的事物。
在**文化中,时令食物和活动与养生和节令紧密相关。例如,春节期间的饺子、端午节的粽子等,都是特定时令下的传统食物。
时令这个词常常让人联想到自然的变化和生活的节奏。它提醒人们顺应自然,享受每个季节带来的独特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了解时令食物不仅有助于健康饮食,还能增加生活的乐趣。例如,在春天享受新鲜的草莓,在秋天品尝甜美的苹果。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时令花开,岁月静好,人间值得。”
时令可以联想到四季变换的画面,如春天的花海、夏天的绿荫、秋天的金黄、冬天的银白。音乐上,可以联想到描绘四季的古典音乐,如维瓦尔第的《四季》。
在英语中,“seasonal”一词与“时令”相似,用来描述与季节相关的事物。不同文化中,对于时令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时令这个词在汉语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自然哲理。它不仅是描述季节性现象的词汇,也是连接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时令”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选择,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美感。
1.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
2.
【令】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引证】
《说文》-令,发号也。 、 《诗·齐风·东方未明》-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 《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 、 陈寿《三国志》-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 《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 、 《战国策·齐策》-乃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