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06: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06:07
光束:指从一个光源发出的、具有一定形状和方向的光线集合。在物理学中,光束通常指的是具有一定宽度和发散角的光线束,可以是平行光束、发散光束或会聚光束。
光束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光”和“束”组成,分别表示光线和捆绑、集合的意思。在语言演变中,这个词主要用于描述光线的物理现象,随着科技的发展,其应用领域也逐渐扩展到光学、激光技术等领域。
在多种文化中,光束常被赋予积极的意义,如象征知识的光芒、指引方向的灯塔光束等。在**和神话中,光束也常被用来象征神圣或超自然的力量。
光束往往给人以希望、清晰和力量的感觉。它能够穿透黑暗,照亮未知,给人以安全感和前进的动力。
在日常生活中,光束的应用非常广泛,如使用手电筒在夜间照明,或是在科学实验中使用激光光束进行精确操作。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晨曦的光束,如同天神的箭矢,穿透了夜的帷幕,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光束的视觉联想通常是明亮、直线型的光线,而听觉联想可能与光束相关的声音,如激光切割时的嗡嗡声。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beam of light”,德语中的“Lichtstrahl”,都与中文的“光束”有着相似的含义和用法。
光束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在科学领域有着精确的定义和应用,也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物理现象的描述,也是文化和情感表达的媒介。通过对光束的学*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多重意义和价值。
1.
【光】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火,在人上”。本义:光芒,光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光,明也。 、 《释名·释天》-光,晃也,晃晃然也。亦言广也,所照广远也。 、 《楚辞·九歌·云中君》-与日月兮齐光。 、 《淮南子·俶真》-能游冥冥者与日月同光。 、 《淮南子·本经》-日月淑清而扬光。 、 《易·观》-国之光。 、 《诗·小雅·庭燎》-夜未央,庭燎之光。 、 《史记·屈原列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 、 《国语·晋语》-光明之耀也。 、 《孟子》-容光必照焉。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 清·邵长蘅《阎典史传》-有红光一缕起土桥,直射城西。
【组词】
阳光;灯光;反光、 色光、 晨光、 曙光、 光晃
2.
【束】
(会意。从囗(weí)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束,缚也。 、 《易·贲》。子夏传:“五匹为束。”-束帛戋戋。 、 《仪礼·士冠礼》。注:“十端也。”-束帛俪皮。 、 《左传·襄公十九年》-贿荀偃束锦。 、 《周礼·大司寇》-入束矢于朝。 、 《论语》-自行束脩以上。 、 《诗·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束也。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
【组词】
束刃、 束刍、 束戈卷甲、 束手、 束火,束炬、 束手束脚、 束竹、 束杖、 束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