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12: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12:36
国威 的字面意思是指一个国家的威严、尊严和国际地位。它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权威和声望。
“国威”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已有出现,如《左传》中提到“国威不振”,意指国家的威严受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描述国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国威”常常与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联系在一起。在国家重大节日或纪念活动中,提及“国威”可以激发民众的团结和自豪感。
提到“国威”,我联想到的是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团结。这个词带有一种庄严和自豪的情感,让人想到国家的辉煌历史和光明未来。
在我的生活中,每当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取得重大成就时,我都会感到自豪,这种情感往往与“国威”这个词联系在一起。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国威”:
巍巍国威,屹立东方,
千年文明,照耀四方。
提到“国威”,我可能会联想到国旗飘扬的场景,或者是国歌奏响时的庄严气氛。
在英语中,“国威”可以对应为“national prestige”或“national dignity”,但这些词汇在语境和情感色彩上可能与中文的“国威”有所不同。
“国威”这个词对我来说,不仅是描述国家国际地位的词汇,更是一种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的象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并正确使用“国威”这个词,有助于我更好地表达对国家的尊重和热爱。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威】
威力;威风。
【引证】
《说文》-威,畏也。 、 《吕氏春秋·荡兵》-威也者,力也。 、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严大国之威。 、 、 《孟子·公孙丑下》-威天下不以兵革。 、 《汉书·李广传》-威棱威乎邻国。 、 汉·贾谊《过秦论》-威振四海。 、 《明史》-为敛威去。
【组词】
威风杀气、 威弧、 威折、 威服、 威柄、 威畏、 威约、 威凌、 威绥
尊严,威严。
【引证】
《明史》-畏威保位。 、
【组词】
威荣、 威法、 威神、 威裕、 威敬、 威光、 威棱、 威德、 威锋、 威权、 威灵、 威声、 威神、 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