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2:31: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2:31:55
“三熏三沐”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的礼仪*俗。字面意思是指三次熏香和三次沐浴,通常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的极度尊敬和重视。在古代,这种仪式常用于迎接贵宾或进行重要的祭祀活动。
“三熏三沐”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三熏三沐之。”在古代,这是一种表示极度尊敬的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的极度尊重和重视。
在*传统文化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三熏三沐”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礼仪的重视和对尊贵客人的尊敬。这种俗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庄重、尊敬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宫廷礼仪和庄重的场合。在使用时,可以传达出对某人或某事的极度尊重和重视。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对重要**或贵宾的隆重接待。例如,在组织一次国际会议时,可以用“三熏三沐”来形容对参会嘉宾的尊重和重视。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三熏三沐迎贵客,花香满径月明中。”这样的诗句可以传达出对贵宾的隆重接待和美好的祝愿。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古代宫廷中,人们在迎接贵宾时,熏香缭绕,沐浴更衣的场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古典音乐,如古筝或笛子的曲目,来营造一种庄重、尊敬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包括对贵宾的隆重接待和尊重的仪式。例如,在日本的茶道中,对客人的接待也有类似的隆重和尊敬的仪式。
“三熏三沐”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的礼仪文化,也传达了对某人或某事的极度尊重和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直接使用的机会不多,但了解和掌握这个成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和礼仪俗,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和深度。
比至,三衅三沐之,桓公亲逆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
一琴一龟,预想铃斋之静;~,尚陪药市之游。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熏】
3.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4.
【沐】
(形声。从水,木声。本义:洗头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沐,濯发也。 、 《诗·小雅·采绿》-予发曲局,薄言归沫。 、 《周礼·宫人》-共王之沐浴。 、 《左传》-沐则心覆。 、 《公羊传·隐公八年》-诸侯皆有汤沐之邑也。 、 《礼记·檀弓》-夫子助之沫椁。 、 《论衡·讥日》-且沐者,去首垢也,洗去足垢,盥去手垢,浴去身垢,皆去一形之垢,其实等也。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组词】
沐发、 沐澡、 沐濯、 沐芳、 沐巾、 沐盆、 栉风沐雨
1. 【三沐】 再三沐浴。表虔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