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6:37: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6:37:07
焦黄:形容颜色,指物体表面因受热过度而呈现出的深黄色,通常带有一定的焦糊感。
焦黄一词由“焦”和“黄”两个字组成。“焦”字原指物体因受热过度而变质,“黄”字则指颜色。两者结合,形成了形容因受热过度而呈现深黄色的状态。
在中华文化中,焦黄常与烹饪技艺相关,如烤鸭的外皮需呈现焦黄色才算正宗。此外,焦黄也常用来形容岁月的痕迹,如古籍的封面变焦黄,象征着历史的沉淀。
焦黄给人以温暖、成熟的感觉,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联想,如食物烤焦后的苦味。在视觉上,焦黄常与夕阳、秋叶等温暖而略带忧伤的景象联系在一起。
在日常生活中,焦黄常用于形容烹饪中的食物状态,如煎蛋、烤面包等。我曾在一次野餐中,尝试烤制玉米,结果因火候控制不当,玉米表面变得焦黄,虽然外观不佳,但味道却意外地香。
诗歌: 夕阳下的田野, 一片焦黄的麦浪, 岁月在风中轻轻摇晃。
故事: 老屋的墙壁上,挂着一幅焦黄的画,画中的少女微笑着,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视觉:想象一片焦黄的秋叶,随风飘落在古老的石板路上。 听觉:想象烤面包时,面包表面发出轻微的“噼啪”声,逐渐变成焦黄色。
在英语中,焦黄可以对应为“golden-brown”或“toasted”,前者强调金黄与褐色的结合,后者则强调经过烘烤的状态。
焦黄一词在语言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既能形容食物的烹饪状态,也能象征岁月的痕迹。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背景下,焦黄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和情感联想。通过对焦黄的学习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词汇的多义性和文化内涵,这对于提升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
【焦】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隹”(zhuī),短尾鸟,下面是“火”。把鸟放在火上烤。本义: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焦,火所伤也。 、 《玉篇》-焦,火烧黑也。 、 《礼记·内则》-濡灸之举焦。 、 《素问》-凡气因火变则为焦。
【组词】
焦盆、 焦鎚、 焦尾、 焦霹雳
2.
【黄】
(象形。金文象蝗虫形。当是“蝗”的本字。本义:蝗虫)。
黄色。
【引证】
《说文》-黄,地之色也。 、 《论衡·騐符》-黄为土色,位在中央。 、 《左传·昭公十二年》-黄中之色也。 、 《礼记·郊特牲》-黄者中也。 、 《易·坤》-天玄而地黄,解得黄矢。 、 《诗·邶风·绿衣》-绿衣黄里。 、 、 唐·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地履其黄。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得张黄盖。
【组词】
黄烘烘、 黄干干、 黄骝、 黄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