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37: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37:21
词汇“畏隹”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它似乎是由两个汉字组合而成,但并没有明确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尝试从每个字的基本含义出发,进行一些推测性的分析。
将这两个字组合起来,“畏隹”可能没有直接的字面意思,因为它不是一个已知的词汇。
由于“畏隹”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将非常有限。在文学或口语中,如果出现这个词,可能是作者或说话者创造的一个新词,用以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感或概念。
由于“畏隹”不是一个标准词汇,以下例句将是虚构的:
由于“畏隹”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无从谈起。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如果“畏隹”被创造性地使用,它可能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例如代表对自然或未知的敬畏。
对于这个词,可能会引起一种对未知或神秘事物的恐惧感,或者是对自然界中某些生物的敬畏。
由于“畏隹”不是一个标准词汇,个人应用将非常有限,可能仅限于个人的创作或表达中。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畏隹”来表达一种深邃的恐惧或敬畏:
结合图片或音乐,可以创造出一种神秘或恐怖的氛围,用以表达“畏隹”所代表的情感。
由于“畏隹”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将不存在。
“畏隹”作为一个非标准词汇,它的使用和理解将非常依赖于个人的创造性和语境。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它可以作为一个创新的元素,用以表达特定的情感或概念。然而,由于其非标准性,它在日常交流中的实用性有限。
1.
【畏】
(会意。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本义:害怕)。
同本义(对威势、威严的害怕)。
【引证】
《广雅·释诂二》-畏,惧也。 、 《广雅·释诂四》-畏,恐也。 、 《列子·黄帝》-不畏不怒。 、 《书·皋陶谟》-天明畏。 、 《孟子·梁惠王下》-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战国策·齐策》-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资治通鉴·唐纪》-然畏愬。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忧谗畏讥。 、 明·刘基《卖柑者言》-巍巍乎可畏。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畏其唇吻。
【组词】
畏威、 畏威怀德、 畏之如虎、 畏天知命、 畏死贪生、 畏戒、 畏附
2.
【隹】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鸟形。《说文》:“鸟之短尾之总名也。”与“鸟”同源。“隹”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隹”的字与禽类有关。本义:短尾鸟的总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隹,鸟之短尾总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