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21:51: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21:51:10
多疑:指一个人对事物或他人的行为、动机等持怀疑态度,容易产生疑虑,不轻易相信别人。这种心态可能源于个人的不安全感、过去的经历或性格特点。
多疑一词源于汉语,由“多”和“疑”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疑”已有怀疑、不确定的含义,而“多”则加强了这种不确定性的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稳定。
在某些文化中,多疑可能被视为一种谨慎或自我保护的策略。然而,在社会交往中,过度多疑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信任的缺失。
多疑往往与负面情感相关联,如焦虑、不安和孤独。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封闭的内心世界和难以接近的人际关系。
在个人经历中,多疑可能源于一次被欺骗的经历,导致对他人产生持久的怀疑态度。例如,一个朋友因为被前任背叛,从此对所有人的动机都持怀疑态度。
在诗歌中,多疑可以被描绘为一种内心的迷雾:
在信任的海洋中,我是一叶孤舟,
多疑的风,吹散了友谊的帆。
在英语中,“多疑”可以对应为“suspicious”或“paranoid”。不同文化对多疑的接受程度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认为过度多疑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
多疑是一个复杂的词汇,涉及个人心理、社会交往和文化背景等多个层面。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多疑的含义和影响有助于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使用这个词,并在实际生活中避免过度多疑带来的负面影响。
1.
【多】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二“夕”。表示数量大。本义:多,数量大,与“少”、“寡”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多,重也。从重夕,会意。重夕为多,重日为叠。 、 《尔雅·释诂》-多,众也。 、 《诗·邶风·旄丘》-何多日也。 、 《史记·五帝纪》。索隐:“大也。”-与为多焉。 、 《荀子·致仕》-宽裕而多容。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组词】
多次;多分、 多士、 多感、 多口、 多般、 多口可、 多花、 多许
2.
【疑】
(形声。小篆字形。从子止匕,矢声。止,不通。子,幼子。幼子多惑。本义:怀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疑,惑也。 、 《孙子·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 《周书·王佩》-时至而疑。 、 《韩非子·说难》-疑邻人之父。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尝疑乎是。 、 唐·李白《静夜思》-疑是地上霜。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自疑身外。 、 林觉民《与妻书》-汝腹中之物,佘疑其女也。
【组词】
疑思、 疑影、 疑猜、 疑龊、 疑狐、 疑念、 疑踪、 疑结、 疑阻、 疑冢、 疑敌、 疑人、 疑揣、 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