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2:37: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2:37:44
词汇“怜拯”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似乎是由两个汉字组合而成的,分别是“怜”和“拯”。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分析。
结合起来,“怜拯”可以理解为基于同情心去救助他人。
由于“怜拯”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很少出现。如果使用,可能会出现在表达深切同情和积极救助的语境中,如慈善活动、救援行动等。
在**传统文化中,同情和救助他人被视为美德。因此,“怜拯”这样的词汇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
这个词汇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温暖、关怀和无私的行为,激发人们对帮助他人的积极情感。
由于“怜拯”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生活中可能较少直接使用。但如果遇到需要表达深切同情和积极救助的场合,可以使用这个词汇来强调情感的深度和行动的积极性。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怜拯”来表达对弱者的关怀和救助,如:
在寒冷的冬夜,
我怜拯那无家可归的灵魂,
用温暖的火光,
驱散他们心中的寒冷。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救援行动的画面,如志愿者在灾难现场救助受困者。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救援现场的呼喊声和救援工具的声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情感和行为可以用不同的词汇表达,如英语中的“compassionate rescue”。
“怜拯”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体现了同情和救助的核心意义,是表达深切关怀和积极行动的有力工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更好地传达我们的情感和意图。
1.
【怜】
(形声。从心,粦声。本义:哀怜,怜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憐,哀也。从心。粦声。字亦作怜。 、 《尔雅》-矜憐抚掩之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独不怜公子姊邪? 、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 《史记·淮阴侯列传》-且喜且怜之。 、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 、 清·袁枚《祭妹文》-所怜者。
【组词】
可怜、 怜见、 怜拯、 怜鉴、 怜闵
2.
【拯】
(形声。从手,丞(chéng)声。本义:向上举)。
同本义。
【引证】
《易·艮》。王弼注:“随,谓趾也。止其腓,故其趾不拯也。”孔颖达疏:“拯,举也。”-艮期腓,不拯其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