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31: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31:19
词汇“欺昧”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文言或古风的词汇,因此在分析时需要结合其历史和文化背景。
“欺昧”字面意思是指欺骗、蒙蔽或不诚实的行为。其中,“欺”意味着欺骗,“昧”则有蒙蔽、不明真相的含义。结合起来,“欺昧”描述的是一种通过欺骗手段使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欺昧”可能用来描述人物的道德败坏或阴谋诡计,如在古典小说或历史剧中。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学或学术讨论中可能会出现。
“欺昧”一词可能源自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中更倾向于使用“欺骗”等更为通俗的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诚信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准则,因此“欺昧”这样的词汇往往带有负面色彩,与社会对诚信的重视形成对比。
提到“欺昧”,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背叛、不信任和道德沦丧等负面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揭露不诚实行为的情况,可能会使用“欺昧”这个词来表达对不诚实行为的谴责。
在创作中,可以将“欺昧”用于描绘复杂的人物关系或揭示人性的阴暗面,如在小说或剧本中描述一个角色的欺骗行为。
结合视觉,可以想象一个阴暗的场景,人物面带狡猾的微笑,进行着不可告人的交易。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低沉、阴险的笑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词汇来描述欺骗行为,但其具体用法和文化内涵可能有所不同。
“欺昧”作为一个具有特定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使用,但它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有助于更精确地描述某些复杂的道德或心理状态。在学*语言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
1.
【欺】
(形声。从欠,其声。“欠”与出气、说话有关。本义:欺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欺,诈欺也。 、 《贾子道术》-仁义修立谓之任,反任为欺。 、 《京房易传》-禄不遂行兹谓欺。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徒见欺。
2.
【昧】
(形声。从日,未声。从日,与光线有关。本义:昏暗不明)。
同本义。
【引证】
《广雅·释诂四》-昧,冥也。 、 《书·牧誓》-时甲子昧爽。 、 《楚辞·九章·怀沙》-日昧昧其将暮。 、 《荀子·哀公》。注:“昧,闇;爽,明也。谓初晓尚暗之时。”-君昧爽而栉冠。 、 《淮南子·原道》-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 、 《后汉书·苏竟传》-虽昧必亮。 、 《战国策·赵策》-愚者昧于成事。 、 《楚辞·离骚》-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轻身而昧大义。
【组词】
昧旦、 昧然、 昧昧、 昧色、 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