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0:49: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0:49:28
词汇“武声”在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因此我们需要从其构成的字面意思和可能的语境中进行分析。
“武声”由两个汉字组成:“武”和“声”。
结合起来,“武声”可以理解为与军事或战斗相关的声音,或者是展现力量和威严的声音。
由于“武声”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用来形容军队行进时的声响,或者是战斗中的呐喊声。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见,除非在特定的军事或历史讨论中。
由于“武声”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没有详细的历史记录。它可能是由“武”和“声”两个字组合而成的新词,用于特定的文学或描述性语境。
在中国文化中,“武”常常与勇敢、力量和荣誉联系在一起。因此,“武声”可能在描述军事或武术表演时使用,以强调其威严和力量。
“武声”可能让人联想到战场上的紧张气氛、士兵的勇气和决心,以及战争的残酷。它可能激发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对英雄主义的敬仰。
由于“武声”不是一个日常使用的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它。然而,在观看军事题材的电影或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汇。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武声”来描绘战争的场景,如:
铁马金戈,武声震天,
英雄血洒,战旗飘扬。
“武声”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战场上士兵的呐喊声、战鼓的轰鸣,以及刀剑交击的声音。视觉上,可能联想到士兵的盔甲、战旗和战场的尘土。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武声”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描述军事或战斗的声音来实现。
“武声”作为一个描述性词汇,虽然在日常语言中不常见,但在特定的文学和描述性语境中,它可以有效地传达与军事和战斗相关的声音和氛围。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和深度。
1.
【武】
(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同本义。
【引证】
《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 、 《易·履》-武大为于大君。 、 《诗·郑风·羔裘》-孔武有力。 、 《楚辞·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
【组词】
英武、 威武、 武色、 武车、 武健、 武断乡曲
指干戈军旅之事。
【引证】
《韩非子·五蠹》-德不厚而行武。 、 《三国志·诸葛亮传》-用武之国。 、 《资治通鉴》-无用武之地。 、
【组词】
武弁、 武不善作、 武训、 武略、 武教、 武运、 武德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