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1:31: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1:31:37
扪心自问 的字面意思是指用手抚摸着胸口,自我反省或自我询问。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和审视,以了解自己的真实感受、动机或行为是否正确。
在文学作品中,扪心自问 常用于描述人物在面对道德困境或重大决策时的内心活动。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可以用来鼓励某人对自己的行为或决定进行反思。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哲学,扪心自问 可能被用来探讨自我认知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同义词:自我反省、自我审视、自我检讨 反义词:自欺欺人、自我放纵
这些同义词在细微差别上可能强调不同的方面,如自我反省更侧重于思考过程,而自我审视则可能更强调客观性和批判性。
扪心自问 这个词汇源自**古代,其中“扪”字意为抚摸,“心”指内心,“自问”即自我询问。这个词汇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等,至今仍广泛使用,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语言的生命力。
在文化中,扪心自问** 强调的是个人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组常被用来提醒人们在面对诱惑或困难时,应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和道德判断。
扪心自问 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严肃和深沉的。它让人联想到一个人在静谧的环境中,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反省。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面对职业选择时使用扪心自问 的方法,通过深入的自我反省,最终做出了符合自己内心真实愿望的决定。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夜深人静时,扪心自问,
星光下的誓言,是否依旧?
心中的火焰,是否依然燃烧?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夜晚的窗前,手抚胸口,沉思的画面。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夜晚的宁静和心跳的声音,营造出一种深沉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look within oneself" 或 "self-reflection",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扪心自问 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词汇,它不仅帮助个人进行自我认知和道德判断,也是文化和语言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增强我们的自我反省能力,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
扪心自问何功德,五管支离治繲人。
此则请公等~:上流社会人而应作此语耶?(清·梁启超《与上海某某等报馆主笔书》)
1.
【扪】
(形声。从手,门声。本义:执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扪,抚持也。 、 《诗·大雅·抑》。注:“扪,持也。”-莫扪朕舌。
【组词】
扪舌、 扪虱、 扪月
2.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3.
【自】
(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鼻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而用自为鼻者绝少也。”-自,鼻也。
4.
【问】
(形声。从口,门声。本义:问,询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问,讯也。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 、 《周礼·大宗伯》-时聘曰问。 、 《仪礼·聘礼》-小聘曰问。 、 《论语》-问人于他邦。 、 《礼记·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 、 《乐府诗集·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 《列子·汤问》-问其故。 、 《后汉书·列女传》-跪问其故。 、 《史记·孔子世家》-景公问政孔子。 、 《史记·滑稽列传》-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 《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公问其故。 、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笑问客从何处来。 、 宋·欧阳修《归田录》-康肃问曰。 、 《左传·庄公八年》-公问不至。
【组词】
到食堂问一下开饭的时间;问途、 问信、 问官答花、 不耻下问;查问;发问;讯问;追问;自问;不懂就问;问字、 问岁、 问禁、 问遂、 问对、 问知、 问俗、 问卦、 问经、 问龟、 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