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7:44: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7:44:16
死记:指机械地、不加理解地记忆信息,通常是为了应付考试或其他需要复述信息的场合。这种记忆方式不涉及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内在联系的把握。
“死记”一词由“死”和“记”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死”常指僵硬、不灵活,“记”则指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死记”逐渐被用来描述那种不加思考的记忆方式。
在东亚文化中,尤其是在*和韩国,由于教育体系强调考试成绩,“死记”成为一种常见的学方式。这种文化背景使得“死记”成为一个普遍且具有特定社会意义的词汇。
“死记”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因为它暗示了学过程中的僵化和缺乏创造性。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枯燥的学环境和压力山大的考试准备。
在我的学*经历中,我曾尝试过“死记”某些知识点,但很快发现这种方法效果不佳,因为一旦考试结束,那些信息就很快被遗忘。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死记”来表达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批判:
书页间,字句如石, 死记硬背,心未曾识。 问何以解,非此途, 理解之光,照亮前路。
视觉上,“死记”可能让人联想到堆积如山的教科书和笔记;听觉上,可能是教室里学生们重复背诵的声音。
在英语中,“rote memorization”与“死记”相似,都指机械记忆,但在不同的教育体系和文化背景中,这种学*方式的普遍性和接受度可能有所不同。
“死记”作为一个词汇,反映了教育方式和学态度的问题。在现代教育中,越来越强调理解和应用知识,而非单纯的记忆。了解和使用“死记”这一词汇,有助于我们反思和改进学方法,追求更有效的知识获取方式。
1.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2.
【记】
(形声。从言,己声。本义:记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记,疏也。 、 《广雅》-记,识也。 、 《礼记·内则》-记有成。 、 《礼记·学记》-记间之学。 、 《后汉书·应奉传》-凡所经履,莫不暗记。 、 宋·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吾记天圣中。 、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
【组词】
记混了;记错了;切记;牢记;铭记;记不清;记省、 记心、 记念、 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