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9:34: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9:34:55
挝耳挠腮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手敲打耳朵和抓挠脸颊。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焦急、烦恼或不知所措的样子。
在文学作品中,挝耳挠腮 常用来描绘人物在面对难题或困境时的焦虑状态。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在思考问题时的不安或困惑。在专业领域,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见,除非是在描述心理学或行为学相关的情境。
同义词:抓耳挠腮、焦头烂额、手足无措 反义词:镇定自若、从容不迫、泰然处之
挝耳挠腮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汉语中对人物行为和情感状态的生动描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但它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用于描述特定的情感状态。
在文化中,挝耳挠腮** 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焦虑和困惑情绪的普遍理解。它体现了在面对困难时,人们可能表现出的自然反应。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焦虑和不安。它让我联想到在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人们可能会表现出的一种无助和烦躁的状态。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在准备一个重要的演讲时,感到非常紧张和焦虑,那时我就有种想要挝耳挠腮的感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夜深人静时,他挝耳挠腮, 思绪如潮,难平息。”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房间里焦急地走来走去,不时地抓挠自己的脸颊和耳朵。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急促的脚步声和不安的呼吸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cratching one's head",用来形容困惑或不解。
挝耳挠腮 这个成语在描述焦虑和困惑的情绪状态时非常生动和形象。它在文学和口语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能够有效地传达人物的心理状态。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使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的表达方式,使我的语言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那李瓶儿挝耳挠腮,一头撞在地下,哭的昏过去半日,方才苏省。
这个猪八戒的科诨排场,言语挑逗,故作~之状。(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十回)
1.
【挝】
敲打,击。
【引证】
《三国演义》-令鼓吏挝鼓。
【组词】
挝打、 挝捶、 挝挞、 挝筑、 挝鼓、 挝阖
贴;靠。
【引证】
《金瓶梅词话》-一个死人身上,也没个忌讳,就脸挝着脸儿哭,倘或口里恶气扑着你怎的!
2.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耳,主听也。 、 《白虎通·情性》-耳者,肾之候。 、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 《鬼谷子·权篇》-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 《易·说卦》-坎为耳。 、 明·刘基《苦斋记》-忠言逆耳利于行。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组词】
耳目官、 耳斡儿、 耳朵垂子、 耳根厢、 耳顺
3.
【挠】
(形声。从手,尧声。本义:扰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挠,扰也。 、 《国语·吴语》。韦昭注:“挠,扰也。”-挠乱百度。 、 《汉书·王莽传上》。颜师古注:“挠,扰也。”-挠乱国家,几危社稷。 、 《韩非子·八经》-民以法难犯上,而上以法挠慈仁。 、 《汉书·晁错传》-匈奴之众易挠乱也。 、 宋·苏轼《教战守》-挠以军法。
【组词】
挠乱、 挠滑、 挠正、 挠动
4.
【腮】
颊 。亦称“腮巴”、“腮巴子”、“腮斗”、“腮颊”、“腮帮”、“腮帮子”。
【引证】
萧统《十二月启》-莲花泛水,艳如越女之腮。
【组词】
腮庞、 腮斗儿
水生动物的呼吸器官。
【引证】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裴初不信,乃鲙鲤鱼无腮者,令左右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