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7:35: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7:35:58
“昨非今是”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昨天的错误,今天变成了正确”。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事物或观念的变化,特别是指过去被认为是错误的,现在却被认为是正确的。
在文学作品中,“昨非今是”常用来表达时代变迁或观念更新的主题。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评论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的变化。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和讨论价值观的演变。
“昨非今是”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文学作品,具体出处难以考证,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时间流逝和事物变化的深刻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表达观念变迁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昨非今是”体现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它强调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观念和社会的标准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标志。
这个成语给人以深刻的反思和启示,让人意识到事物的多变性和相对性。它激发人们对过去的回顾和对未来的思考,促使人们更加开放和包容地看待变化。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曾经被认为是错误的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选择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积极结果。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昨非今是”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昨日的错误,今日的智慧,时光流转中,是非成败皆成诗。”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老人坐在窗前,手中拿着一本旧书,窗外是不断变化的城市景象。这幅画面可以很好地体现“昨非今是”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hat was once wrong is now right”,虽然不如“昨非今是”那样简洁和富有诗意,但也传达了相似的观念变化。
“昨非今是”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时间和观念的变化对人们认知的影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老子开年年五十,依前恁地痴顽。昨非今是有无间。
着什么~于中战,岂如俺月光常是照金尊。
1.
【昨】
(形声。从日,乍声。本义:隔夜,上一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絫日,从日,乍声。-昨,垒日也。 、 《苍颉篇》-昨,隔日也。 、 《尔雅》-夏日复昨。 、 《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
【组词】
昨伲、 昨而子、 昨日子、 昨几、 昨夜、 昨宵、 昨暝
2.
【非】
(指事。金文作“兆”,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本义:违背;不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非,违也。从飛,下翅取其相背也。 、 《礼记·檀弓》。皇氏注:“不也。”-非刀匕是共。 、 《礼记·礼运》。注:“犹失也。”-非礼也。 、 《世说新语·简傲》-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组词】
非常异义、 非度、 非道、 非德、 非理
3.
【今】
(会意。从佶亼(jí)。本义:现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今,是时也。 、 《苍颉篇》-今,时辞也。 、 《诗·召南·摽有梅》-迨其今兮。 、 《诗·豳风·东山》-于今三年。 、 《史记·汲郑传》-吾今召君矣。 、 《战国策·燕策》-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今其室十无一焉。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今之高爵显位。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今年四月。(指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即戊戌年。四月,旧历。公历是六月。)
【组词】
今朝三明朝四、 今雨、 今愁古恨、 今下、 今夕何夕
4.
【是】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是,直也。 、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而疑是精粗之体。 、 《易·未济》-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