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13: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13:11
词汇“不信”字面意思是指不相信或缺乏信任。它表达了对某事或某人的真实性、可靠性或有效性的怀疑或否定态度。
“不信”一词在中文中历史悠久,其基本含义自古代汉语以来变化不大。它由“不”和“信”两个字组成,其中“不”表示否定,“信”表示相信。
在中国文化中,“不信”可能与儒家思想中的“信”(诚信)形成对比,强调信任和诚实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爆炸,人们对新闻和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越来越不信。
“不信”常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色彩,可能引发不安、怀疑或警惕。它也可能与对权威或传统观念的挑战相关联。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遇到过对某人的承诺不信的情况,这导致了一段关系的紧张和最终的破裂。
在诗歌中,“不信”可以用来表达对现实的质疑:
不信春风能唤回, 不信流水能回头。
视觉上,“不信”可能让人联想到皱眉、疑惑的表情或摇头的动作。听觉上,它可能与质疑的语气或怀疑的笑声相关。
在英语中,“不信”可以对应为“disbelief”或“mistrust”,在不同文化中,对信任的重视程度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不信”是一个表达怀疑和否定的核心词汇,它在语言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理解和正确使用“不信”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增强沟通的有效性。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信】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信,诚也。 、 《孟子》-有诸已之谓信。 、 《墨子经》-信,言合于意也。 、 《白虎通·情性》-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 《国语·晋语》-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 《贾子道术》-期果言当谓之信。 、 《礼记·经解》-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 《诗·卫风·氓》-信誓旦旦。 、 《三国演义》-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 、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 、 《世说新语·方正》-则是无信。
【组词】
信行、 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