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2:31: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2:31:48
“京城”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国家的首都或中央政府所在地。在,它特指北京,因为北京自古以来就是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京城”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京”指的是大都市,“城”则是指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京城”逐渐固定指代北京,成为其特有的文化符号。
在**文化中,“京城”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文化、教育和经济的重要枢纽。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和现代都市的活力。
“京城”一词常常让人联想到宏伟的故宫、繁华的王府井、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激发人们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现代都市生活的向往。
在我的生活中,“京城”常常出现在与旅游、历史学*相关的对话中。每当提到北京,我总会想到那些历史悠久的建筑和充满活力的现代生活。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京城”:
京城的夜,星光不减,
古墙下,梦回千年。
灯火辉煌,人心向往,
在这繁华中,寻一抹宁静。
提到“京城”,我可能会联想到故宫的宏伟建筑、胡同的悠扬琴声,以及夜晚长安街的车水马龙。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中的“capital”或法语中的“capitale”,虽然也指首都,但缺乏“京城”所特有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京城”一词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意义的符号。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帮助我们理解和欣赏**的历史与现代文明。
1.
【京】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筑起的高丘形,上为耸起的尖端。本义:人工筑起的高土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京,人所为绝京丘也。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辨京陵。 、 《淮南子·览冥》-筑重京。 、 《吕氏春秋·禁塞》-为京邱若山陵。 、 《诗·大雅·公刘》-乃觏于京。 、 《三国志·公孙瓒传》-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
2.
【城】
(会意。从土,从成,成亦声。本义:城墙)。
同本义 。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一般分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城郭对举时,只指城。
【引证】
《说文》-城,所以盛民也。 、 《礼记·礼运》-城郭沟池以为固。 、 《史记·田单列传》-使老弱女子乘城。 、 《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注:“天子周城,诸侯轩城。”-百雉而城。 、 《谷梁传·隐公七年》-城为保民为之也。 、 《墨子·七患》-城者,可以自守也。 、 唐·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组词】
城内;城外;万里长城;城守、 城曲、 城铺、 城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