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9:54: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9:54:23
岿然不动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像高山一样稳固地站立,不会动摇。基本含义是指坚定不移,稳固如山,形容意志坚强,立场坚定,不受外界影响。
岿然不动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岿然而立,不动如山。”原指山岳稳固不动,后引申为人的意志或立场坚定不移。
在**传统文化中,山象征着稳定和永恒,因此“岿然不动”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具有坚定信念和稳固立场的人或事物。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强调了在变化多端的世界中保持稳定和坚定的重要性。
岿然不动 给人以坚定、稳重、可靠的情感反应。联想上,可能会想到高山、坚固的堡垒或是那些在风雨中依然屹立不倒的英雄形象。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在面对重大决策或挑战时,希望自己能够像“岿然不动”一样保持冷静和坚定,不被外界干扰。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风雨如晦,我心岿然不动,如山岳之稳固,如星辰之恒久。”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高耸的山峰或坚固的城堡。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沉稳的心跳声或坚定的脚步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and firm”或“unshakable”,都传达了坚定不移的概念,但“岿然不动”更具有形象性和文化特色。
岿然不动 是一个富有力量和稳定感的成语,它不仅在文学和口语中广泛使用,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稳定和坚定的重视。在个人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坚定和稳重的态度。
至德,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动,行者以为期也。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
1.
【岿】
(形声。从山,归声。本义:小山丛列)。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山》-山小而众,岿。
2.
【然】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引证】
《说文》-然,烧也。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