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35: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35:46
“三节”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三个特定的时间段或节日。在不同的语境中,它可以指代具体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这三者合称为**的“三大传统节日”。此外,“三节”也可以泛指任何三个连续或相关的节日或时间段。
“三节”一词源于对特定节日的数目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固定在指代**的三大传统节日。
在**文化中,“三节”不仅仅是节日,它们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是家庭团聚、传承文化的重要时刻。
提到“三节”,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温馨的家庭聚会、传统的美食和节日的喜庆气氛,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个人生活中,每逢“三节”,家庭成员会从各地赶回家中团聚,共同庆祝,这种传统加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
在诗歌中,“三节”可以被用来象征时间的循环和生活的节奏,如:“岁岁年年,三节轮转,家国情怀,永续流传。”
视觉上,“三节”可能让人联想到红灯笼、五彩的装饰和热闹的市集;听觉上,则是鞭炮声、欢笑声和传统音乐。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存在类似的三大节日或重要时间段,但具体内容和意义会有所不同。
“三节”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反映了*的传统节日文化,也体现了时间的重要性和生活的节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节】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引证】
《说文》-節,竹约也。 、 左思《吴都赋》-苞笋抽节。 、 《晋书·杜预传》-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组词】
节根、 节旄、 节粉、 节槎、 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