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8:18: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8:18:32
词汇“[引注]”在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它可能是一个特定领域或专业术语,或者是某种特定语境下的表达。由于“[引注]”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我们将从最契合的角度进行分析,即作为一个可能的标记或指示符号来探讨。
“[引注]”可能是一个标记,用于指示某个文本中的引用或注释。它通常用于学术论文、书籍或其他需要引用外部资料的文本中,以区分原文和引用内容。
在学术写作中,“[引注]”可能用于标记作者对某个观点、数据或理论的引用,以便读者可以追溯到原始来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用于指示作者对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引用或注释。
同义词可能包括“[注释]”、“[引用]”等,它们都用于标记文本中的额外信息或来源。反义词在这种情况下不太适用,因为“[引注]”本身是一个中性的标记。
由于“[引注]”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不太明确。它可能是从英文中的“[citation]”或“[note]”等概念直接翻译或借鉴过来的。
在学术界,引用和注释是确保学术诚信和知识传承的重要手段。因此,“[引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对于学术工作者来说,“[引注]”可能带来一种严谨和专业的联想,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它可能意味着需要额外注意或查找更多信息。
在撰写学术论文时,我经常使用“[引注]”来标记我的引用和参考资料,这帮助我保持论文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在创作一篇关于历史的小说时,我可能会使用“[引注]”来标记那些基于真实历史事件的描述,以此来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在视觉上,“[引注]”可能让人联想到书籍中的脚注或尾注,而在听觉上,它可能让人想到阅读时的停顿或思考。
在英文中,类似的标记可能是“[citation]”或“[note]”,它们在功能和使用上与“[引注]”相似。
“[引注]”作为一个标记,虽然在日常语言中不常见,但在学术和专业写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帮助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来源的可追溯性,是学术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引】
(会意。从弓丨。丨表示箭。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引,开弓也。 、 《孟子》-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 《淮南子·说林训》-引弓而射。 、 《战国策·楚策》-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 《史记·匈奴列传》-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 、 《淮南子·人间训》-丁壮者,引弦而战。 、 明·魏禧《大铁椎传》-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
【组词】
引手、 引弓、 引满
2.
【注】
(形声。从水,主声。本义:灌入,注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注,灌也。 、 左思《吴都赋》-振盪注流。 、 《诗·大雅·文王有声》-丰水东注。 、 《世说新语·言语》-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而泽下注。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大雨如注。 、 《东观汉记》-暴雨下如注,水潦成流。 、 沈括《梦溪笔谈》-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
【组词】
把酒注到瓶里;注溉、 注萤、 注集、 注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