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0:17: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0:17:28
“模棱两可”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事物或言辞含糊不清,既不明确表示肯定,也不明确表示否定,让人难以捉摸其真实意图或确切含义。基本含义是指态度或言辞不明确,含糊其辞,让人无法准确判断。
在文学作品中,“模棱两可”常用来形容人物的性格或言辞,如某人说话总是含糊其辞,不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口语中,这个词可以用来批评某人的不明确态度或言辞。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这个词可能用来描述某些政策或声明的不确定性。
同义词中,“含糊其辞”更侧重于言辞上的不清晰,而“暧昧”则更多用于情感或态度上的不明确。反义词中,“明确”和“清晰”都强调了言辞或态度的直接和不含糊。
“模棱两可”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模棱两可,不知所从。”原意是指事物或言辞不明确,难以判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更加广泛。
在中国文化中,“模棱两可”常常与圆滑、世故的人际交往方式联系在一起。在社会交往中,有时为了避免直接冲突或表达不满,人们会选择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
“模棱两可”这个词给人一种不确定和不安的感觉。它可能让人感到困惑和沮丧,因为无法得到明确的答案或方向。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服务人员在回答问题时模棱两可,这让我感到非常不便和不满。这种不明确的态度往往增加了沟通的难度。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的言辞如雾,模棱两可,让人在迷雾中徘徊,寻找真理的光芒。”
视觉上,“模棱两可”可能让人联想到模糊的图像或不清晰的文字。听觉上,可能联想到含糊不清的语音或难以理解的对话。
在英语中,“equivocal”或“ambiguous”可以对应“模棱两可”,它们都表达了不明确和含糊的含义。
“模棱两可”这个词在语言表达中非常重要,它不仅描述了一种言辞或态度的特点,也反映了人们在沟通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明确的沟通情境。
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他害怕事情一旦变化,他将有不测大祸,所以跪在地上回答了一句~的话。
唐朝宰相苏味道处世十分圆滑,从不表明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样不会得罪人,他把这种圆滑的方法说成“决事不欲明白,误则有悔,模棱特两端可也。”人们送他一个外号叫“苏模棱”。后因犯错而降职到四川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