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38: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38:02
“不置可否”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不明确表示同意或不同意,既不说是,也不说不是。基本含义是指对某件事情采取中立或回避的态度,不明确表态。
“不置可否”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汉语,用来形容人们在面对问题时的中立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有时为了避免冲突或显得圆滑,人们可能会采取“不置可否”的态度。在现代社会,这种态度有时被视为缺乏担当或不诚实。
“不置可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中性的,有时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或不信任。联想上,可能会想到政治家在面对敏感问题时的回避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为了避免直接冲突或伤害他人,我可能会采取“不置可否”的态度,尤其是在处理家庭或朋友间的敏感话题时。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下独酌,心事重重,问君何故,不置可否。”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低头不语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沉默或含糊不清的回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noncommittal”或“evasive”,用来形容某人不明确表态或回避问题。
“不置可否”是一个描述中立或回避态度的成语,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应用和解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图和态度。
温钦差听了一笑,也不置可否。
吴荪甫~地淡淡一笑,转身就坐在一张椅子里。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置】
(会意。从网直,有亦声。网直宜赦。本义:赦罪,释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置,赦也。 、 《汉书·尹赏传》。注:“放也。”-见十置一。 、 《史记·淮阴侯列传》-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 、 《史记·吴王濞列传》-斩首捕虏,比三百石以上者皆杀之,无有所置。
3. 【可】
4.
【否】
闭塞;阻隔不通。
【引证】
《广雅》-否,隔也。 、 《诗·小雅·何人斯》-否难知也。 、 《匡谬正俗》-否者,蔽固不通之称。 、 《汉书·刘向传》-否者,闭而乱也。
【组词】
否滞、 否塞、 否结、 否隔、 否道、 否闭
贬斥。
【引证】
《世说新语》-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