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26: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26:12
“理屈词穷”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辩论或争论中,因为道理不足或论据用尽而无法继续辩驳。基本含义是指在逻辑上或言辞上处于劣势,无法再继续进行有效的反驳或辩护。
“理屈词穷”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其中“理屈”指的是道理不足,“词穷”指的是言辞用尽。这个成语在古代文献中就有出现,如《左传》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辩论和争论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因此“理屈词穷”这个成语在社会交往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反映了辩论的逻辑性,也体现了人们在争论中的态度和策略。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无奈和挫败的情感反应。在联想上,它让人想到在争论中处于下风,无法再继续辩驳的尴尬和无力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与朋友争论某个话题,最终发现自己理屈词穷,无法再继续辩驳,这种经历让我意识到在争论中保持冷静和理性是多么重要。
在诗歌中,可以将“理屈词穷”融入到描述争论的场景中,如:
唇枪舌剑争锋芒,
理屈词穷终败场。
在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两个人在争论中,其中一人因为无法继续辩驳而低头沉默的画面。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争论中逐渐减弱的声音,最终陷入沉默。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at a loss for words”或“run out of arguments”,它们都表达了在争论中无法继续辩驳的意思。
“理屈词穷”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反映了辩论的逻辑性,也体现了人们在争论中的态度和策略。通过学和理解这个成语,可以更好地掌握汉语的表达技巧,并在实际交流中更加得体和有效地进行争论和辩论。
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并不等候答复,而正如一般忽然陷于~的专横者一样,他立刻把最后一张牌摆出来了。
1.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2.
【屈】
(形声。从尸,出声。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本义:弯曲)。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屈,拗曲。 、 《正字通》-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 、 《易·系辞》-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 马中锡《中山狼传》-猬缩蠖屈。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不可屈伸。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安能屈豪杰。 、 清·方苞《狱中杂记》-屈膝叩首。 、 清·张廷玉《明史》-不当屈。
【组词】
屈指询算、 屈律、 屈卮、 屈申、 诎屈、 屈伸、 屈屈、 屈蠖
3.
【词】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词,意内而言外也。 、 《世说新语·轻诋》-词色甚强。 、 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 宗臣《报刘一丈书》-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
【组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 词锋、 词不达意
4.
【穷】
(形声。从穴,躬声。躬,身体,身在穴下,很窘困。简化字为会意,力在穴下,有劲使不出。本义:穷尽,完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穷,极也。 、 《小尔雅·广诂》-穷,竟也。 、 《楚辞·九歌·云中君》-横四海兮焉穷? 、 《山海经·大荒南经》。注:“流极于此山也。”-赤水穷焉。 、 《吕氏春秋·下贤》-与物变化而无所终穷。 、 《礼记·乐记》-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 《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 、 《战国策·燕策》-图穷而匕首见。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欲穷其林。 、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接天莲叶无穷碧。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乐亦无穷。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理屈词穷。
【组词】
穷形尽致、 穷师远讨、 穷兵屯戍、 无穷、 穷了、 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