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9:49: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9:49:58
词汇“取誉”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似乎是一个较为文雅或古风的词汇,可能来源于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取誉”字面意思是通过某种行为或成就来获得他人的赞誉或名声。基本含义是指通过正面行为或成就来赢得他人的尊敬和好评。
由于“取誉”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不太明确。它可能源自古代汉语,用于描述通过正面行为获得社会地位和认可的概念。
在**传统文化中,重视个人的品德和成就,因此“取誉”这样的词汇反映了社会对个人行为和成就的评价和认可。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正面、积极的感觉,联想到通过努力和正直的行为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某人的正面成就或行为时,可以使用这个词汇来表达对其的赞赏和尊敬。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取誉”来描述一个英雄或杰出人物的成就,如:“他以剑与智慧,取誉于乱世之中。”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受人尊敬的人物在公众面前接受荣誉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掌声和赞誉的声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概念可以通过“earn reputation”或“gain respect”等表达来传达。
“取誉”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社会对个人品德和成就的重视。在学*和使用这个词汇时,可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1.
【取】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割下左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取,捕取也。 、 《周礼》-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 《资治通鉴·唐纪》-取吴元济。
2.
【誉】
(形声。从言,舆(yù)声。本义:称赞,赞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誉,偁也。 、 《墨子经》-誉名美也。 、 《周书·谥法》-状古述今曰誉。 、 《礼记·表记》-君子不以口誉人。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佞誉诬谀。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誉之则以为忧。
【组词】
誉人、 誉谀、 誉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