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02: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02:50
“未了公案”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尚未解决的官方案件或事务。基本含义是指那些悬而未决、尚未得到最终处理或结论的问题或**。
在文学中,“未了公案”常用来形容那些复杂、难以解决的情节或人物关系。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词来指代那些长期未解决的家庭或个人问题。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这个词则特指那些尚未结案的案件或政策问题。
同义词:悬案、未决案件、未解之谜 反义词:已决案件、结案、了结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未了公案”更强调官方或正式的未解决状态,而“未解之谜”则更多用于非正式或神秘的情境。
“未了公案”源自**古代的法律术语,最初指那些在官府中尚未结案的案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扩展到了更广泛的未解决事务。
在**文化中,“未了公案”常常与历史、法律和道德问题相关联,反映了社会对于正义和解决问题的期待。
这个词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焦虑和不安,因为它暗示着问题或冲突的持续存在。联想可能包括法庭、律师、争议和未解决的复杂情况。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长期未解决的家庭或工作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被形容为“未了公案”,需要耐心和智慧去解决。
在诗歌中,可以将“未了公案”用于描述一段复杂的爱情故事,如:“他们的爱情,如一场未了公案,缠绵悱恻,难以了结。”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法庭或争议场景的画面,反映出“未了公案”的紧张和复杂性。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法庭的辩论声或紧张的背景音乐。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pen case”或“unsolved mystery”,但这些词汇不像“未了公案”那样带有浓厚的官方和历史色彩。
“未了公案”这个词汇不仅反映了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也揭示了人类社会中持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沟通的准确性和深度。
时有僧问:‘如何是先师未了底公案?’师便打曰:‘祖祢不了,殃及儿孙。’
文成公于‘思无邪’自为一说,前辈谓之~。
1.
【未】
(象形。基本义:没有;不。“未”字否定过去,不否定将来,与“不”有别。但有时候也当“不”字讲)。
相当于“没有”、“不曾”、“尚未”。
【引证】
《小尔雅·广诂》-未,无也。 、 《论语·子罕》-未由也已。 、 《论语·宪问》-未之难矣。 、 《公羊传·隐公六年》-吾与郑人未有成也。 、 《吕氏春秋·开春》-吾未有言之。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未果。 、 唐·杜甫《石壕吏》-有孙母未去。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未百步则返。 、
【组词】
未际、 未的、 未从、 未傅、 未遑、 未遇、 未宾、 未集、 未臻、 未极、 未意之志、 未第、 未萌
2. 【了】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 用在句子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变化或出现新的情况。
3.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4.
【案】
(形声。从木,安声。本义: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
同本义。
【引证】
《史记·田叔列传》-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 、 《后汉书·梁鸿传》-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 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组词】
捧案;案杯